分享到: | 更多 |
调查处理学校人员是否违规、讨论决定学位授予标准、审查老师是否可以评上教授、老师著作是否涉嫌抄袭……根据《北京大学章程》(公开征求意见稿),北大学生将有机会享受这些权利,同时北大校务委员会、监察委员会也将有学生代表参与。(8月10日《新京报》)
有人可能把北大的这些举措看成是高校内部的改革,但是在我看来,这既是高校的改革,同时也是向着“去行政化”迈出了正确的一步。以前说到高校的“去行政化”,一个共识是要实现“教授治校”,但与此同时,一些人提出的“学生治校”,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教授治校”固然重要,但是学生才是教育的主角,才是高校的主角,在高校“去行政化”的过程中,岂能少了学生的参与?
其一,这是对“教授治校”的有益补充。既然我们已经把“教授治校”当成是了高校“去行政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作为教授“对立面”,也就是作为教育活动另一方的学生,在“去行政化”的过程中,不应该少了他们的参与,少了他们的力量。“教授治校”减少了行政力量对学校事务管理的干预,而“学生治校”也能够收到同样的效果,起到同样的作用。
其二,在涉及对高校个别教师学术不端、违规违纪问题的处理时,在讨论某个教师是否可以评上教授、副教授的时候,很多参与事件处理或讨论的老师,本身就是被处理或被讨论对象的同事、校友,甚至是朋友,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在整个过程中如何保证公平公正?而学生代表的参与,却可以摆脱这些关系的纠葛与利益的牵扯,更大限度地实现公平与公正。
其三,既能体现学生作为学校“主人翁”的地位,同时又能在学校管理层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更为直接与密切的桥梁,在学校和学生之间起到一个很好的沟通作用,进而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些有机会参与的大学生,既从学生中来,最终又会回到学生中去,比如吃饭、学习、住宿,他们还是和其他学生在一起,这一方面有利于学校各项政策、决定在学生当中的传播,赢得学生的支持与理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们的建议、意见传达给学校,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