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今天,是新学年开学第一天。近日,网上一条“开学了,就拼娘了!”的段子,点击率很高。这个据说“句句戳中当妈的心”的“拼娘大全”是:“下得了菜场,上得了课堂,做得了蛋糕,讲得了故事,教得了奥数,讲得了语法,改得了作文,做得了小报,懂得了琴棋,会得了书画,搜得了攻略,找得了景点,提得了行李,拍得了照片,想得出创意,搞得了活动,挣得了学费,付得了消费。”
段子也是镜子,映射着社会的现实和情绪。上述段子是城里妈妈们一种集体焦虑的呈现。随着孩子踏进学堂,那种相对清静、自由的时光会渐渐远去,每天都要围着孩子转,有操不完的心,有解不完的忧。上述18个项目或许还不是拼娘的全部,也已经让妈妈们够辛苦的了。
与农村妈妈们常年抛家别子相比,城里妈妈们的这种焦虑,至少还夹带着一些母爱的幸福附加值。大多数农村妈妈,连这种焦虑的机会都没有。这样说,绝无讥讽城里妈妈们之意,拼爹、拼娘的现实摆在面前,无须赘言。在新学年开学第一天,我们既要关注城里孩子们的学业负担,关注城里妈妈们的不易,也要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农村儿童和他们的母亲。
8月29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要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这是通过教育公平、起点公平,让更多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一项重要举措。资料显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农村孩子上重点高校的比例在大幅度下滑。改变农村和农村孩子的命运,教育是重要手段。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与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比,广大中西部农村的孩子,目前至少有两个因素制约着他们上重点高校。
其一,农村儿童缺少父母之爱。全国妇联2013年一份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超过6000万,占农村儿童的37.7%;6岁至11岁和12岁至14岁的留守儿童在校比例分别为96.49%和96.07%;城乡流动儿童规模为3581万。为了生活,农村的中青年男女需要四处奔波。长年累月,留守儿童与父母见不了几次面、说不上几句话,缺少了父母关爱,很多留守儿童不仅在智力开发、心理健康方面暴露出诸多问题,人身安全也常常得不到保障。
其二,农村教育资源短缺日趋严峻。如媒体所言,上不了重点高中,怎么上得了重点高校?以此类推:上不了重点初中,怎么上得了重点高中?上不了好的小学,怎么上得了好的初中?现在,城里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比拼了,很多农村儿童连幼儿园是什么样都不知道。一方面,农村教师流失严重;另一方面,很多师范类毕业生又不愿去农村任教,比如,重庆市2012年仅不到六分之一的教师扎根在边远农村。本就贫乏、脆弱的农村教育更是雪上加霜。
摆在教育部门面前的“开学第一课”,应当是更积极地促进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全力缩小城乡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