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12月15日新华社报道,内蒙古自治区高级法院对备受社会关注的呼格吉勒图故意杀人、流氓罪一案作出再审判决,撤销本院1996年作出的关于呼格吉勒图案的二审刑事裁定和呼和浩特市中级法院1996年对呼格吉勒图案作出的一审刑事判决,宣告呼格吉勒图无罪。内蒙古高院副院长赵建平向呼格吉勒图父母送达了再审判决书,并表示“真诚道歉,对不起!”二位老人感谢法院公正判决,希望自己的悲剧不要在别人身上重演。高院新闻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该案符合申请国家赔偿的条件,并将对错案责任问题进行调查,严肃追究责任。
关于这一案件,媒体之前作了充分报道。呼格吉勒图被宣告无罪,在人们意料之中,不过,当期待最终成为现实,公众还是长长舒了口气:正义虽然迟到,但它终于没有缺席。如果呼格吉勒图有在天之灵,他可以瞑目了。
然而,本案的巨大悲剧色彩,让欣喜转瞬即逝,而代之以悲伤和沉重。一个18岁青年,他的美好生活才刚刚开始,却以这样一种方式离开世界,令人痛惜不已。在局外人想象中,亲人被冤杀,呼格吉勒图的家人心中一定有很深的怨恨。可是,从这一家人身上,我们却没有看到一丝一毫:拿到再审判决的父母,只是希望自己的悲剧不要在别人身上重演,并对公正判决表示了感谢;哥哥昭力格图当年年仅20岁,瞒着父母独自安葬了弟弟。日前他参加一档电视节目,主持人问“如果再审法庭宣判呼格无罪,你的诉求是什么?”他说:“希望以后办案不要草率办案。”主持人进一步追问:“你们没有别的要求了?”沉默了好一阵子,昭力格图说:“就这些。”
他们的善良,令人动容;他们的要求,似乎简单,但无论父母“希望自己的悲剧不要在别人身上重演”,还是哥哥“希望以后办案不要草率办案”,非亲身经历,外人恐难以体会简单话语背后的切肤之痛。不让呼格吉勒图悲剧重演,是百姓呼声。而司法机关作出有效回应,远不是赔些钱、处理几个人那样简单。冤案发生一定不乏个人原因,但就避免冤案而言,用完善制度管住个别人违法办案的冲动,显然更为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政法战线要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起草情况向全会作的说明中,引用了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段话:“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从这个意义上说,呼格吉勒图案再审改判,正是对之前不公正审判的“正本清源”。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依法治国的深化,呼格吉勒图悲剧不会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