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汪昌莲:铲除“废墟涂鸦”无关艺术关乎安全
汪昌莲
//www.workercn.cn2015-01-26来源: 东方网
分享到:更多

  上海市静安区康定路600弄拆迁基地废墟上的涂鸦突然走红,一夜之间又遭铲除。24日,涂鸦被拆也成为“两会”上一个热议的话题。对此,政协委员是有赞有弹。静安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康定路600弄动迁基地尚在拆除中,出于安全考虑,不建议前往现场围观废墟涂鸦。(1月25日《新闻晨报》)

  街头涂鸦是自由表达的艺术,不需要受固有理论或标准的束缚。它是城市的风景线,有时甚至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它给城市带来的是新鲜感和活力,而不是视觉污染。特别是,涂鸦拉近了艺术与公众交流的距离,虽然还属于相对较为小众的文化,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接受。正因为如此,出现在上海某拆迁基地的“废墟涂鸦”,才会迅速走红,引来众人驻足欣赏、摄影留念。

  从艺术角度来看,“废墟涂鸦”很精美,很生动,也很有感染力,引起人们关注,是一种必然。然而,从公共管理层面来看,拆迁基地尚在拆除中,出于安全考虑,有关部门不建议前往现场围观废墟涂鸦,甚至将“废墟涂鸦”一夜铲除,也是一种必然。毕竟,有关部门干预的并非是艺术,而是公共安全。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铲除“废墟涂鸦”,无关艺术,关乎安全。

  不可否认,艺术创作与公共安全并不矛盾,如果能够做到两者兼顾,自然是相得益彰。问题是,“废墟涂鸦”给公共安全,构成了一定的隐患;当艺术创作同公共安全发生冲突时,艺术必须为安全“让路”,毕竟,公共安全高于一切。可见,“废墟涂鸦”是艺术在擅闯“禁地”,或者说是一次艺术“冒险”行动。有关部门及时铲除“废墟涂鸦”,也是在进行纠偏,避免一次艺术“冒险”行动,引发一场公共安全事件。

  然而,对于“废墟涂鸦”,有关部门不能一禁了之,应反思涂鸦艺术的规范和管理。除了尽快听取民意,完善相关法规外,应提供专门的涂鸦墙,组织民间涂鸦高手,在涂鸦墙上一展身手,让市民可以尽情地、安全地欣赏。同时,城市公园、旅游景区等人流多的区域,设置“电子涂鸦墙”,供游客和市民尽情“抒发感情”,这既是一种文明的管理服务方式,也是一种文明的艺术表达方式。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