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朱昌俊:搁置“死不起”争议,直面殡葬行业痼疾
//www.workercn.cn2015-03-27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朱昌俊

  “所谓的北京市民‘死不起’‘葬不起’,这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问题,是个谬论。”日前,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红兵针对民政部101所等机构发布的《殡葬绿皮书: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4~2015)》中“北京市区公墓消费过高,大部分居民难以承受”的问题,给出上述回应。(3月26日《新京报》)

  殡葬绿皮书所引发的“死不起”争议,具体源自这样一组数据:北京地区的殡葬消费平均约42837元,市区的殡葬消费平均约80000元。这一数字是如何得来的,李红兵表示不得而知,公众当然更无从知晓。但抛却具体的殡葬花销数字,近年来关于殡葬费用水涨船高的抱怨早已不新鲜,民众对“殡葬贵”的具体感受恐怕不容否定。

  民政局官员认为殡葬消费数据可能被个别的高价墓地抬高,因此呼吁市民改变“厚葬”偏好,选择不同的殡葬方式。客观而言,这种推理与呼吁都不失其理,但选择何种安葬方式,严格说来仍是一种自由选择。而殡葬服务如何体现其公共性,保障基本的公民权利,却是一个公共责任的问题,不容丝毫回避。再说,在公共层面保障殡葬费用处于合理区间,本身就是对于避免“厚葬”的现实倡导。

  因此,与其争议“死不起”现象是否存在,不如正视当前殡葬行业的行业生态与体制问题。目前大多数地方的殡葬业服务都市场化运营,这种模式确实提升了殡葬业的服务质量,但其背后所对应的实质是亦政亦商的半市场格局,是一种行政垄断性质的授权经营。譬如,殡葬业市场主体大多都是民政部门的下属企事业单位。在这样一种殡葬体制下,殡葬业所应该体现的公共属性往往被消解,福利性质也常被不透明的市场化操作而扭曲,殡葬服务当然会有更多的“涨价动力”。

  “物以稀为贵”,同样成为殡葬服务业价格上涨的一个推手。比如,近10年来,北京没有再增加一分土地作为公墓用地,33家公墓的面积多年没有增加,剩下的土地是稀缺的。民政部门表示,经营性墓地通过价格手段调节供需关系,政府不便过多干预。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公墓用地近10年来不增加一分?既不增加带有福利性质的公共墓地,又称不方便干预价格,客观上究形成了一种稀缺资源。

  上述困境,并非北京独有。有数据显示,全国大部分省份的现有墓穴都将在10年内用完。公共墓地的短缺,不乏老龄社会的加剧,需求快速提升的原因,甚至也不乏倒逼民众移风易俗而不愿意增加墓地的考量。但无论如何,在城市化过程中,一个城市的功能规划,不能缺乏对于市民死后之事的安排。这应该是殡葬业公共属性的最基本要求。如果一方面不增加墓地规划,一方面任由“市场手段调节供需”,岂不是在人为制造“死不起”的民生之困?至于倒逼移风易俗,如果是以牺牲公共责任的方式去实现,则更是有推卸责任之嫌。

  殡葬业当然有其特殊性,在市场与公共性质上确实需要多方平衡拿捏,方能实现服务质量与效率的最大化。但无论如何,民生本位,都应被置于第一位,市场化的操作,也应该是让其民生属性体现得更为充分。殡葬业所暴露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产业的问题,而更是一个社会性问题。特别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如何建立一个“让死者有尊严,活者能从容”的殡葬生态,已经成为一个需要迫切正视的民生问题。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