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春草绿了,清明到了。外出踏青也好,祭祀扫墓也罢,绿色与文明,成了节日关键词。
“梨花风起正清明。”清明节至,气清景明。在中国的法定假日中,清明节是个特殊的日子。《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人向来有着慎终追远的情结,也正因如此,每年清明时分,缅怀先人、祭祖思亲,演绎为肃穆深沉的民族传统。文化传统总要借助仪式感的活动表现出现,于是,扫墓,省亲,就成为致敬亲情、敬畏生命的民俗表达。
遗憾的是,眼下的清明节似乎并不那么“清明”。殡葬领域乱象丛生。一方面,殡葬腐败触目惊心。4月2日,广东省检察院披露了一起珠海殡葬系统腐败窝案。此案涉案人数共12人,涉案金额超过420万元人民币,个人受贿最多的竟达155万多元。另一方面,殡葬资源捉襟见肘。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预计死亡人口超过了1000万,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预计2025年到2030年前后,这个数字会在2000万左右。殡葬改革尽管符合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紧缺的基本国情,却因关乎民俗民志,很难被一些民众接受。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发布的《殡葬绿皮书: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4—2015)》显示,个别地方片面追求火化率,以及墓地价格虚高造成群众安葬负担重,已成为目前我国殡葬事业的热点和难点。殡葬文明掣肘于推进的力度、方式方法、贪腐成本,成为推而难进的“硬骨头”。
此外,文明祭祀“任重道远”。来自青岛的数据称:去年,该市法院共审理16起失火罪,其中,有8起案件是因上坟烧纸引起。几可乱真的仿制“人民币”,随着纸别墅、纸轿车、纸家电等生活必需品出现后,二奶、小姐、保镖、天国银行卡、护照等让人啼笑皆非的祭品也出现在人们燃烧的祭祀用品中。这些“祭品”,不仅悖逆绿色低碳的环保旨归,在内容上,更是宣扬了封建迷信的宿命逻辑。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我国每年在清明节期间用于祭祀焚烧的纸张多达千吨以上。公众还记得:2015年春节,全国有超过130个城市出台烟花爆竹禁放措施,有530余个城市出台限制燃放的政策,一些地方政府也出台禁令,对违规燃放实行1万到5万元不等的处罚。但我们可能不经意地忽略了——清明烧纸、燃放鞭炮制造的“雾霾效应”,可能并不比春节期间来得舒缓。
就像网友说的,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以二维码等为载体的网络祭奠系统,同样可以铭记历史、寄托哀思。清明是一个承续传统的节日,也该成为一个移风易俗的节日,从点滴做起,从人人做起——不妨,让清明多些“文明范儿”! (邓海建)
光明日报:呼唤“清明”的清明节 2009-04-03 |
白 峰:安全祭祀,让清明节更清明 2011-03-28 |
田东江:清明节 2011-04-01 |
广州日报:别让殡葬乱象令清明节变浊 2011-04-06 |
傅万夫:代理扫墓,应给予宽容理解 2011-04-06 |
宁波日报:让清明回归“清明”的本源 2013-03-27 |
文汇报:警惕清明节文化内涵的流失 2014-04-04 |
光明日报:呼唤“清明”的清明节 2009-04-03 |
高福生:“低碳祭扫”应成常态 2015-04-02 |
叶乐峰:让清明节离“绿色化”更近点 2015-04-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