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数字化时代,电子书、数字出版等形态越来越丰富,书籍的形态日新月异,阅读的平台和形态从未像今天这样,在短时间内发生巨大改变。今天的阅读,依托于移动终端,已经可以做到随时随地,想读就读。在种类空前丰富的书籍中,如何圈定阅读目标,更需要深厚的积累和极高的技巧。读什么,对于每个人,对于世界读书日这一全球阅读盛会,显得格外迫切。
重提阅读经典,看似是老生常谈,但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呼唤终身学习的今天,这一问题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重提阅读经典,有助于提升学习的效率。单纯的个性化阅读,可能造成社会思想文化的多元化。而经典作品则为学习者提供了沟通与交流的可能,成为塑造社会共识的基础,例如作为中国传统基础典籍的十三经、二十四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必须要对这些经典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并且站在当代角度进行解读。
经典作品包容性强,具有多种解读的可能。以文学为例,一部《红楼梦》如同多棱镜,为官者能够看到为官之道,风雅之士看中的是其中的诗词歌赋与琴棋书画,管理学者可以从中感受到管理的文化。用不同的眼光切入,经典作品就可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相比一般时效性的作品,经典的魅力在于超越时空的阻隔,永远可以与当下对话。司马迁的《史记》中表现出了明显的个人喜好,他所描述的项羽具有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永恒特质,项羽和现实不妥协的态度跃然纸上。这种对自我价值的探索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研究价值。
宋代的欧阳修提自己写文章的很多灵感来自“马上、枕上、厕上”,读书其实也是如此,尤其是当下手机终端大量普及的时代,读书已经到了最便捷的时代。看似碎片化的时间组合起来,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日积月累,好学深思,下笔自然文思泉涌。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在新思想、新技术层出不穷的当下,浅层次的阅读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精神营养,阅读经典是一条捷径,也是成为知识人的必由之路。
盛 翔:语文教材争议是阅读贫困的表现 2010-09-09 |
林日新 :推行删节《三字经》其实并不必要 2011-01-05 |
解放日报:由《红岩》难买想到的 2009-05-11 |
解放日报:由《红岩》难买想到的 2009-05-11 |
高谈阔论:古文,背还是不背? 2012-12-24 |
辛 木:名著“死活读不下去”咋办? 2013-08-26 |
赵 畅:吆喝的水准 2013-08-27 |
南京日报:社会“脱敏”也是对教育的支持 2013-09-06 |
曲冬梅:传统文化教育不应形式化 2015-03-24 |
曲冬梅:传统文化教育不应形式化 2015-03-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