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重庆、上海、山西、沈阳、贵州、河南等30多个省市卫生和社保系统被曝出现大量高危漏洞。媒体引自某漏洞响应平台数据显示,仅社保类信息安全漏洞统计就达到5279.4万条,涉及人员数量达数千万,其中包括个人身份证、社保参保信息、财务、薪酬、房屋等敏感信息。相关安全专家表示,“各省市目前发现的漏洞仅是冰山一角,被泄露个人信息的人数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
社保系统漏洞百出意味着什么?可能是个人姓名、身份证号、健康与财产状况的泄露,并招致各种意想不到的麻烦与潜在危险。信息时代下的个体,每一个行为都可能被数据化录入,一方面是数据的使用者,一方面也是数据的提供者。在开放与共享的大背景下,如果没有一定的规程及取用门槛,长期以来“不足为外人道也”的个人信息,也会与众多信息一样,处于近乎“裸奔”的透明状态,随时可供“取阅”和使用。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人信息的含金量也越来越难以估量,但在互联网传播的新形势下,要实现个人信息的“妥善处理”,却可能是个十分棘手的难题。于不同的个体而言,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面对不同的社会关系,个人信息的处境不尽相同,很难有一个简单明确的标准去规范个人信息的使用。
对一些特定的国家机关和公共机构而言,需要强制采集一些公民的个人信息,例如公安机关和司法机关等。这种信息采集涉及公民身份、家庭状况等“敏感”信息,出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前提,公民应当给予积极配合,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同时,相关国家机关对这类信息也负有“保密”的责任。
还有一些个人信息的分享,发生在人们就医、消费、金融理财、上网的过程中,这些场合看似不存在“强迫”,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有的是消费者被动分享个人信息以换取获得服务的资格,有的并没有被告知就已经被擅自记录,至于这些信息会怎样被保管与使用,个人往往并不知情,更难以追究。频繁的广告营销甚至诈骗短信与电话的骚扰,以及种种个人信息被泄露、买卖的消息,让很多人感受到无法掌控自己的个人信息的焦虑与恐慌。
总而言之,无论通过怎样的渠道获得的个人信息数据,实际上形成了个人的信息生命,关乎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林林总总的个人信息,究竟哪些直接涉及个人隐私,不能随意泄露与传播,而哪些又是可供完善公共服务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非敏感”信息,在哪些情况下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到目前为止,这些问题尚处于一种边界模糊的混乱状态。相应的,个人信息安全意识也仅仅停留在粗浅的阶段,从政府机关到企业和个人,其实都没有关于个人信息的权利与义务的明确概念,新的公共关系有待进一步调整与适应。
但可以肯定的是,公众对个人信息安全的关注度在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信息泄露和安全隐患并非无足轻重的“小事”。要让人们对个人信息有安全感,政府首先要担当起构建信息安全防线的责任,要厘清网络时代个人信息的公私边界和安全阈值,还需要从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中去重新认识、思考与调试,寻找新的共识。
光明日报:切实重视个人信息保护 2009-02-25 |
周继坚:对侵害个人信息犯罪要零容忍 2012-05-11 |
任俊明:织好保护个人信息的“法网” 2012-12-19 |
保护公民信息 2013-06-06 |
光明日报:切实重视个人信息保护 2009-02-25 |
丁永勋:别让个人信息“露天存放” 2015-04-23 |
漏 2015-04-23 |
朱 巍:社保系统的信息安全漏洞怎么补 2015-04-23 |
羊城晚报:“手机实名制”需先保障个人信息... 2009-12-23 |
羊城晚报:“手机实名制”需先保障个人信息... 2009-1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