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木须虫:善待捐赠比践诺还款更可贵
//www.workercn.cn2015-05-14来源: 郑州晚报
分享到:更多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大学生许涛用3年时间践行了“一诺千金”四个字。3年前,大四学生许涛为救身患白血病的父亲在网络上发文募捐,为父亲借钱治病;3年后,虽然父亲已经重病过世,但他仍旧践行承诺,寻找当年为自己捐款的好心人,将自己工作赚来的一点积蓄还给当年捐款的好心人。(相关新闻见今日本报AA12版)

  当年,许涛为救身患绝症的父亲,在网络上发微博募捐,并声明是借钱。这个“借”字,诸多给予援手的爱心人士本未当回事,而3年的时光,当年的网络热点早已如流星般消逝在信息爆炸的世界。当所有的人都忘记了,他仍然记得,并开始艰难的践诺行动,这种诚信责任的担当,已经标注出了可贵品质的刻度。或许他兑现承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抑或由于种种原因,无法一一找到捐赠者,但是他每一次的行动,都会放大诚信的光芒,都会给社会释放一次正能量。

  践诺是个人的道德坚守,可期许却难以强求。回归到慈善捐赠的语境下,许涛的举动更大的意义是对社会公益爱心最好的回馈。爱心不求回报,但是每个人的爱心捐赠要用得其所,才不会被贪婪与欺骗所亵渎。拿什么让捐赠者和社会爱心不感到心凉?毫无疑问,唯有善待捐赠的自觉和信息透明。许涛念念不忘践诺还款,让捐赠者及社会爱心人士感到踏实放心。

  对于网络捐赠,许涛践诺还款或不具复制性,事实上也无须复制,慈善的本义是帮助他人共度难关,是能力与责任的混合体,当受赠者具备能力时,更好的选择是接过公益的薪火,将精神传递下去。不过,许涛善待捐赠的态度却有借鉴价值。早在3年前,他就曾分5次将捐赠者的名单通过微博向公众予以公开,尽管他的目的是证明自己“借钱”不是噱头,但是也包含有感谢、透明和接受监督等多重意味,这也是对捐赠最真诚的互动。

  近些年,随着新兴媒体的普及,网络慈善方兴未艾。然而,它在赋予公益便利的同时,慈善的社会信任正经受着考验。2013年,“跨省救孤”巨额捐款如何处分曾引发纷争;2014年,“卖卫生巾救女”的王海林“携款离去”一度引得舆论反转;2015年,成都接受网络捐赠为女治病的王某又惹出了“善款买车”的传闻。这些案例,让社会不免对网络直捐的前途捏了一把冷汗。透过这些案例都能看到,网络慈善机制的缺失,即捐赠如何能及时透明地披露,并纳入到监管的范畴。不过,不管机制是否健全,可以肯定的是,作为受捐赠者都有义务向捐赠者和社会给出一个“账本”,这是每个受赠者应当做到和能够做到的。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