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国家统计局27日发布调查数据,全部调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49969元。其中,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平均工资最高,是全部就业人员平均水平的2.20倍。调查数据显示,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109760元,专业技术人员66074元,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47483元,商业、服务业人员40669元,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42914元。商业、服务业人员平均工资最低,是全部就业人员平均水平的81%。岗位平均工资最高与最低之比为2.70。(5月28日新华网)
每次平均工资一公布,舆论便是一片质疑之声。此次也不例外。
在人们的解读中,有两种观点和疑问占据主流:平均工资为什么会这么高,我的工资为什么只有这么多,我怎么又拖后腿了,又被平均了?既然平均工资与我的实际感受相差这么大,这个平均工资肯定是不靠谱的,既然不靠谱的问题多多,还出台个平均工资刺激公众干什么?在统计部门公信力还不足以让人完全信任时,人们对所谓的平均工资总是保持一种习惯性的质疑。
这似乎是一种难以回避的舆论反应。一方面,数据调查本来就是一种专业性的活动,其结果如何产生,结果是否精确,公众一时无从判断,如果他们能够获知的信息有限,在统计部门与公众之间就会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个体感受的是自己的生活,而平均工资是一种基于整体的调查,当个体与整体之间存在差异时,个体的感受就会不同,个体就可能敏感。这是调查数据必须面对的结果。
其实,任何平均结果都不可能与所有人的感受吻合,否则就不是平均数据,既然是平均数据就必然存在被平均的现象。
当然,这种不同感受是可以通过解释来回应和消除的。比如,告知公众,所谓平均数据只是一个基于整体情况得出的一般数据,这个数据必然与公众的感受存在差异,甚至是跟多数人的感受存在差异,这是一种必然,这是一个专业问题。
同时,还应告知,在平均数据之外还有更多数据来说明差异和不同。只是因为媒体在报道时过于突出平均数据,或者因为公众在接受时有选择性注意的倾向,所以公众多是关注了平均数据,而没有关注到其他反映差异的数据。事实是,新闻在报道平均数据时,也突出了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之间的工资差异:岗位平均工资最高与最低之比为2.70。类似这些数据,已经对平均工资作出了补充。
其实,在公众质疑平均工资时,还隐藏着两种复杂的心态:一是焦虑,一是失落。焦虑是因为存在信息不对称,人们不知道平均工资是如何得出的,迫切想看到平均工资产生的全过程,以确信调查结果是客观公正的。一旦这种知情欲望无法得到满足,对于平均工资的调查只能看到一个抽象的数据,人们就会焦虑,就会感觉到受了欺骗。
而失落是因为人们发现自己的收入落在了平均工资之后,平时只是凭着感觉去判断自己工资的高低,去猜测别人工资的多少,一旦这种高低多少之分通过平均工资直观体现出来,就会存在失落感,觉得自己被社会所抛弃了,自己的发展处于被遗忘的处境中。否则,怎么会在平均线之下呢?所以,人们质疑和否认平均工资,以此来表达诉求。
这就意味着,在解释平均工资合理性的同时,还应关注到公众对其质疑背后的舆情和诉求,看到公众通过质疑表现出来的焦虑和失落。
这种焦虑需要通过满足知情权来消除,如果没有充分的知情权,公众就会产生焦虑,就会习惯性质疑;这种失落需要通过预期的展现和制度的保障来缓解,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个人未来的前景和实现的路径。
只有消除和缓解了人们内心的焦虑与失落,人们在面对平均工资时,才能理性平静地看待——平均工资存在差异是必然的,平均工资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
京华时报:私企归队推动统计归真 2009-10-28 |
中国青年报:质疑平均工资不能以讹传讹 2009-04-27 |
西安晚报:被平均数遮蔽的统计意义何在 2009-07-30 |
中国青年报:质疑平均工资不能以讹传讹 2009-04-27 |
去年我国城镇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年均工资1.... 2010-07-21 |
李 龙:失真的统计数据失去公信力 2011-09-28 |
广州日报:“数字富贵”掩盖了分配不公 2009-04-07 |
广州日报:“数字富贵”掩盖了分配不公 2009-04-07 |
京华时报:私企归队推动统计归真 2009-10-28 |
西安晚报:被平均数遮蔽的统计意义何在 2009-07-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