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正是这一个个未能尽责的叠加,催生了“移民高考状元”。当务之急,是以此事为线索,倒追责任,给其他考生、公众一个交代。
陕西高考成绩6月25日出炉,榆林文科头名花落华栋中学,但该校却异常低调,教师们对“状元”讳莫如深,毕业生们则表示从没见过状元其人,网上更有帖子直指这名状元是“高考移民”。
按常人理解,金榜题名、高中状元,本应风风光光,上电视、登报纸、拿奖金,甚至连名校都纷纷伸出橄榄枝,这位状元反常低调,必有猫腻。果然,他有巨大的“高考移民”嫌疑。寒窗苦读十数载不易,能成为一个地区的高考状元更难,如果因为是高考移民而毁了前程,殊为可惜。不过,虽然情有可原,违反规则理应惩罚。
自从高考录取开始有差别性对待、针对性倾斜以来,“高考移民”就出现了,哪里高考录取分数低,移民们就流向哪里。“黑色产业”经过多年的发育,开始呈现集团化、规模化、地域化特征。教育部门对“高考移民”可谓“零容忍”,甚至入学之后被发现仍要追究,但效果并不理想。许多地区早就实行户籍与学籍双重管理,入户学生双双达到规定年限才能参加高考,堪称铁律也未能防住“制度耗子”。
按榆林市教育局的说法,考生要符合“双三”——在榆户籍和学籍均满三年,就满足参加高考的资格,不算“高考移民”。据媒体调查,户籍挂在校长名下的这位“状元”考生,并不严格符合“双三”。教育部门将责任推给户籍管理部门,户籍部门固然有责任,教育部门又是否尽到了审查责任?未必,至少该学生没有在华栋中学念过书。正是这一个个未能尽责的叠加,催生了“移民高考状元”,许多“高考移民”也都是这样酿成的。
面对屡禁不止的“高考移民”现象,有人干脆提出一刀切的解决方案: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录取,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绝对公平并不是真正的公平,高考录取分数倾斜是对实质正义的代偿,正面效用不可否定,问题在于如何防止制度空转。以户籍为蓝底的高考制度,在户籍改革深入、人口流动加剧的当下,如何进行调适,才能保障照顾政策落到实处,不被滥用,确实是一个考验公共决策智慧、考验着政策执行力的现实难题。可以预见,哪怕相关制度中的某一子项执行好了,譬如中小学生学籍“一人一生一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高考移民”。
如果这名考生没有高中“状元”,不是这么低调,问题还能被发现吗?当务之急,是以此事为线索,倒追责任,给其他考生、公众一个交代。
科教时评:高考状元,防炒作更要防重奖 2009-06-25 |
新华网:高考状元咋就不能关注呢? 2009-06-29 |
清华“不公布状元数”是一种责任担当 2012-06-15 |
科教时评:北大拒绝重奖状元体现大学操守 2013-07-26 |
北大拒绝重奖状元体现大学操守 2013-07-26 |
中青报:公平稀缺,更应严惩践踏公平者 2009-06-30 |
苑广阔:状元向“钱”看我们要淡看 2014-06-20 |
中青报:公平稀缺,更应严惩践踏公平者 2009-06-30 |
南方日报:为淡化高考状元叫好 2009-06-30 |
南方日报:为淡化高考状元叫好 2009-06-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