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一个健康社会的公众,对于重特大事故的注意力,应该能区分主次、分清是非
逼捐者,
请摆正你的注意力
当天津港畔的刺鼻毒烟尚未完全消散,“捐款”话题已成为社会热点:“马云你这么有钱,该捐款了”、“花了十几亿买豪宅,不捐几个亿对不起中国首富的地位”、“马叔叔,你打算为最美逆行者捐多少” ……
看到网上逼捐声浪,笔者想起诸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怕出名猪怕壮”之类的民间俚语。看来,有些传统俗语描述的社会现象,在中国的土壤上要想彻底消失、改变,确实很难。
这或许正是有的官员、企业家经常回避媒体的缘故之一。
当然,我们首先肯定逼捐者的好心善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也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作为如今叱咤风云的企业家——马云,为灾难捐款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请逼捐者不要忘记,从慈善的伦理来说,捐了是情分,不捐是本分。正如花钱一样,我这笔钱用到什么地方,完全是自愿的,马云的钱如何支配,难道任由你们驱使左右?
事实上,马云的慈善表现已相当突出。2014中国捐赠百杰榜显示,马云去年共捐款169亿元人民币,其同事蔡崇信捐了72.4亿元人民币,牢牢占据榜单前两位。换个角度看,他带领企业团队为社会创造财富,为政府创造税收,为大众创造就业岗位,这是最大的“慈善工程”,我们还有必要盯着他斤斤计较是否捐助某笔款项吗?至于有人说马云不捐他就不上淘宝买东西了,称马云不捐款会身败名裂等,那简直是戾气作祟,说其夹杂仇富心态也不为过,是典型的道德绑架。
对于天津“8·12”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关注,有些人为什么不把注意力重点放到这次事故的原因、责任上去,为什么不好好反省最近重大事故多发、不狠狠责问一些人的失职?无论是安全工作的管理者还是具体执行者,对于制度规范是否不折不扣、一丝不苟去做了?个别人是否在金钱与职责之间作出了错误的选择,才导致事故发生?某些不稳定因素的出现,是否因调研时不够接地气、没有把群众的诉求当回事所致?
一个健康社会的公众,对于重特大事故的注意力,应该能区分主次、掂量重轻、分清是非、厘清本末。“这起事故涉及的失职渎职和违法违章行为,一定要彻查追责,公布所有调查结果,给死难者家属一个交代,给天津市民一个交代,给全国人民一个交代,给历史一个交代。”这是总理对天津事故后续工作提出的要求。这也理应成为所有人关心此次事故的第一注意点,不随时间推移而转变。
■我来打酱油
@常睿评:一方有难,需八方支援,别忘了捐款自愿、爱心自由。网上逼捐声浪,是仇富心理在作怪,值得引起社会重视,希望不要成为气候,经济科技发展需要带头大哥,相信富豪们会有自己的善举安排。
@雨中禾:捐款属于一种自愿行为,捐或者不捐要看自己的主观思想,不是别人可以左右的,跟钱的多少也无关。大款大腕可能不捐,行乞的、捡破烂的也可能捐。我们可以赞美那些捐了自己合法收入的人,但我们没权利责怪那些没捐款的有钱人。
@一诺一相守1:逼捐就和明抢一样,只不过拿着所谓的正义和道德当做遮羞布,故作善良地比比划划。倡导慈善,要以善引善,而强逼之下,已经是狗熊掰玉米——收了此慈善,丢了彼慈善。既然捐款是自愿,那就要远离“被自愿”,这样才能慈善归慈善,而不会被伪慈善裹挟真正的慈善。
@陆吾守园:你有心,捐一分也是善行;你无意,就算被迫捐再多,也只是作秀。捐款不应该问别人捐没捐、捐多少,只要做到自己无愧于心就够了。本应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可更多的时候,我们却是严以待人、宽以律己,这值得我们深思。
@落雪怎无痕:曾经有位同事得了重病,单位组织捐款,一个家境富裕的人捐得和我们一样多,结果大家就在背后议论纷纷,苛责他不念同事感情、捐的太少。其实想想却是我们自己不成熟,爱心不论大小,都是善举,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上,逼捐更不应该。
@老吕飞刀:捐不捐那是人家自己的事,怎容他人指手画脚的,真有这个闲心,你自己何不捐点?有些人怕捐钱,真是因为像这种多事的人太多。不捐不行,有人逼捐;捐了,有人觉得这是理所当然,这到底是什么事呀?难道说,人家的钱都是天上掉下来的吗?真是奇怪。
钱江晚报:“奉旨化缘”,化不满一钵“慈善” 2010-03-11 |
钱江晚报:“奉旨化缘”,化不满一钵“慈善” 2010-03-11 |
钱江晚报:“奉旨化缘”,化不满一钵“慈善” 2010-03-11 |
广州日报:“假捐款”需要铁证,不需口水战 2009-06-08 |
乾 羽:别忘记小悦悦事件的核心议程 2011-11-04 |
广州日报:“假捐款”需要铁证,不需口水战 2009-06-08 |
戎国强:红十字会要真心改起 2013-04-23 |
彭 原:“冰桶浇头”不是炒作游戏 2014-08-20 |
秦 川:冰桶挑战莫陷娱乐狂欢 2014-08-21 |
李忠卿:爱心捐赠必须接受公众监督 2014-1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