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记者日前从北京市城市管理委获悉,北京市将加强小区垃圾分类情况的评比和考核,对垃圾混装混运问题“零容忍”。下一步,在朝阳、海淀、房山、延庆等4区推出一批试点,探索“不分类、不收集”惩戒等模式,促进居民源头分类。(据《北京青年报》)
保护环境,是公民应尽的责任。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倡导环保生活方式的有益举措,更是直接的绿色环保行为。但由于人们生活习惯使然,以及处理垃圾行为方式的固化,包括一些个体环保生态理念的缺乏,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只有倡导而无规范和约束力,显然效果是难以达到的。北京市将试点惩戒垃圾不分类、不收集的新方式,应该给予肯定。
不过,惩戒这种强制行为管的只是手脚,而不是心灵。公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罚出来的。从20世纪80年代起,瑞典政府花了一代人的时间培养垃圾分类的意识。一开始的五六年,大家也嫌麻烦,还是把垃圾一股脑儿扔到垃圾箱。政府曾采取措施,设定监督员在垃圾收集中心监督,抓到未按规定分类的,就要进行罚款。但这种惩戒性的做法并不受欢迎,所以没有实施下去。
相反,有资料显示,世界上很多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国家恰恰都不是靠罚款,而是靠奖励来培养市民的好习惯。在日本东京,住户把废报纸放在门口,废纸回收部门就会根据废报纸的多少给予相应的回赠礼品,如卫生纸或胶卷等。
由此可见,促进垃圾分类“罚”不如“奖”。对于生活垃圾分类而言,处罚只是第一步,关键还是要综合施治,也就是不仅要环保理念缺失者付出“被处罚”的代价,更要通过政策支持和利益兼顾,让积极践行环保理念者尝到“甜头”。如对自觉践行垃圾分类者予以免除垃圾处理费、卫生费补偿;在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处理先进个人和单位评选……如此,引导和促进意义重大,效果值得期待。
如何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让垃圾分类成为公众自觉行动,才是政府亟待考虑的问题。垃圾分类重在习惯养成,一朝一夕难以改变陈年痼疾,现阶段,只有在“罚”的同时,加大“奖”的力度,才能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公民自觉行动,真正收到长久之效。
马钰朋:打点好礼仪文明的行囊再出发 2014-04-30 |
南京日报:8张罚单为“地铁禁食”开了好头 2014-07-03 |
鲍晓倩:治理“洋垃圾” 找外因不如练内功 2015-01-19 |
吴 疆:电力改革进入深水区 未来博弈焦点... 2015-04-24 |
垃圾分类管理重点不在罚款 2015-05-27 |
餐厅罚款没权力浪费食物不可取 2015-11-03 |
王 琳:“社会劳动罚”值得推广 2015-11-04 |
罚款之外更需配套到位 2016-03-15 |
众声 2016-03-28 |
让诚信成为民族品质必须两手抓 2016-06-1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