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敬重那些粗粝的梦想
肖畅
//www.workercn.cn2017-04-27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一篇《我是范雨素》的文章感动了无数网友。文章作者范雨素,今年44岁,念完初一就辍学,如今在北京做育儿嫂。

  这篇文章的传播量惊人,转发、分享都是自愿的,说明确实有很强的感染力。争议随之出现,观点都可以商榷,但有那么多的网友被打动,这种情感的共鸣总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发生。

  我看完了整篇文章,文学角度上我不敢做评判,但透过文字,我确实沉浸在范雨素的身世、家人乃至整个皮村的境遇之中。这不是什么文字技巧传递出来的效果,文字背后是个体命运沉浮的真实再现,是一个农村家庭在发展大潮中经历的真实变迁,电视剧、小说可能都难以创作出其中的感受。

  范雨素和她笔下的家人,“一字不识的人才有诗意的小姐姐”“想当文学家的大哥哥”“英雄般的母亲”,他们在泥土地里摸爬滚打,却也对生存之外的意义充满渴望,“想当文学家的大哥哥”不被村里人理解,被奚落、嘲讽。命运有委曲、不公,充满波折,他们没有逆来顺受,也不是声嘶力竭的抱怨。生存的艰辛将有的人摧折,也让有的人灵魂充满了光。

  很多舆论把范雨素处理成农村边缘人物,我认为她还有更大的代表性。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无论小城市还是北上广深,那些“用力生活”的人都是范雨素。感谢这篇文章的出现,让我们得以看见信息泡沫所遮蔽的一些世相,看见还有这样一群生存艰辛却执著梦想的人,他们在命运面前保持了自己的尊严。

  “想当文学家的大哥哥”的遭遇我想很多人都不陌生。碰到饭都吃不饱的人去谈梦想,会有多少善意的理解出现呢?“生存”在我们的文化里,往往是个沉重得令人窒息的话题,有时可以碾压一切。热衷生存法则的人实在太多了,他们总在跟你谈实用主义,纵然是衣食无忧了,也总担惊受怕吃不饱饭,害怕被落伍、淘汰,像个软件定时自我更新,不敢有超脱一点的想法。

  我并不想鼓吹浪漫主义,生活毕竟是高度务实的,但总有一些人渴望超脱生存,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更多的意义,这不好吗,不值得敬重?范雨素对文学的追求,在很多人看来很质朴,有很远的路要走,这是环境所限,没有办法,她付出的努力已经非常了不得。有些人没机会受什么好的教育,但他们钟情于创作、发明,一辈子也难有机会得到专业认可,他们逐梦的热情有时遇到的不是敬重,而只是一顶“民科”的帽子。

  敬重这些粗粝的梦想,应该是一种社会气息,一种文化氛围。中国的确有许多的问题等待解决,农村问题确实引人关注,但我们并不是要解决所有这些问题后,才去关注这些卑微的梦想。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