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最近,微博网友“廖师傅廖师傅”自述了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他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某个特定酒店的房间,长年价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一次,通过前台他了解到,淡季的价格在300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账号查询后发现,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账号去查,还是380元。(2月28日《科技日报》)
大数据“杀熟”,说白了,就是“看人下菜”。不过,与传统“看人下菜”不同的是,相关电商平台用同样的菜,标出了不一样的价格。当这样的真相大白于天下,网友们才发现,被“杀熟”的现象在这个轻而易举就能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的当下,早已是普遍现象。
大数据是工具,工具本身是无罪的。但是,到了商家那里,利用大数据分析出来的结果,对不同的消费者提供不同的价格,明显违背了起码的市场公平原则。无论是旅游APP、打车APP,还是购物APP,都应该遵守起码的公平原则,童叟无欺,杜绝价格歧视。但是,如果没有强硬的规则约束,在唯利是图的资本面前,童叟无欺、价格公平就很容易成为传说。
价格不公,只是大数据分析结果之罪的一种。在网上,网友们曝光出了更多的内幕。比如,如果大数据发现消费者在购物平台上的投诉较少,那么,商家们会选择一些残次品发货,对投诉较多的、喜欢打差评的消费者,就必须要用好一些的商品;再比如,许多实体店的打折优惠已经到了二三折,团购APP上的价格却仍然显示半价……
大数据固然是无罪的,但是如果规则阙如,商家利用大数据行不轨之事是必然的。造成“了解我的人,伤我却是最深”的局面,既伤了利益,又伤了感情。应该说,在大数据大发展、大运用的当下,必然会让大数据恶魔的一面暴露出来,在电商业务如此发达的今天,这样的问题迟早会曝光出来。
有关部门必须站出来回应消费者的质疑并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市场的公平正义和井然有序;及时查处这种用大数据“杀熟”的现象,尽快制定约束这种现象的规则,尤其包括大数据等技术工具的使用规则。
光明日报:不能任由大数据运用在法外任性“... 2015-04-27 |
大数据时代市场博弈垂青先知者 2015-05-15 |
杨 涛:互联网消费金融如何进行风险控制 2015-07-07 |
孟兆平:用“互联网+行政执法”遏制山寨行为 2015-09-30 |
让大数据给公众健康带来获得感 2016-07-05 |
以法律大数据助力现代治理 2017-01-20 |
“外卖快送”专利也要依法保护 2017-04-28 |
遏制先涨价后打折应明确判定标准 2017-11-03 |
智能交通是“智慧北京”的重要落子 2018-01-26 |
大数据杀熟是老问题新表现 2018-03-0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