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亲眼看到范冬云破捻接头的“无影手”,就不会了解她的指尖有多么的灵巧。对常人而言,每分钟破捻70个已经很不简单,但她可以达到120个,这意味着每过1秒,她的指尖要捏住比头发丝还细的纱线,完成2次以上的环绕动作。
范冬云的业余爱好是跑步,“1小时10公里”没问题。这对于一位在纺织机前干了近30年的女工来说,难能可贵。
最近2个月来,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严峻形势下,范冬云的指尖在“飞舞”、双脚在“奔跑”,用实际行动展示了一位全国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担当。
1991年走进甘肃国投兰州三毛集团,一天一天学、一遍一遍练,别人下班了,范冬云还要多练1到2个小时,手指都练肿了。她最终摸索出了一套又快又好的操作方法,一次接头成功率达到了100%;同时,创新出“S型”巡回路线,打破了传统“8字”巡回,提高了生产效率,她最多时一人干4台车。
2018年,她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这几年,范冬云感觉自己“奔跑”的速度越来越快,细纱机更新换代了6次,操作方法不断改进,但产量最高、质量最好、消耗最低的依然是她。她所在的企业也“出城入园”搬入兰州新区,自主研发的面料逐渐打入国际高端市场,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毛精纺企业。
两年来,范冬云穿着自己制造的面料做成的衣服,走进人民大会堂。在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同时,她也对纺织行业和工匠培养等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她说:“纺织行业要提高中国制造产品的品质,不光需要科技研发、资金投入和先进的机器,更需要弘扬工匠精神,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工人。”
去年以来,范冬云所在的班组先后被评为兰州市创新班组和全国纺织行业创新班组,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也正式挂牌,她们生产出的石墨烯功能性面料等新品捧回了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最佳材料应用大奖”等一系列荣誉。
进入2020年,范冬云和同事们又瞄准意大利设计师与海内外客户提出的2020/21秋冬产品,开发出一系列主题面料,开展细纱挡车技术攻关,向着更高端的“中国制造”冲刺,引领国内毛纺行业产品生产的新方向。
“最近连着上夜班,晚8时到早8时……”今年春节后,她奔跑的速度更快了。细纱工序有11名职工滞留外地,无法到岗,范冬云主动请缨、主动扩台,在加班加点、超产量完成工作计划的同时,还发挥传帮带作用,“手把手”带了三四位新徒。在防疫物资缺乏时,她与丈夫设法购买酒精、84消毒液、N95口罩等价值2000元的防疫物资捐助给社区;还向兰州红十字会捐款500元,向党组织捐款100元。她在读大学的儿子赵峻启受到父母的影响,也向武汉市慈善总会捐出500元生活费……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2019年,范冬云围绕着纺织行业如何调整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实现智能制造,提出了《关于加强纺织行业人才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建议》和《关于加快推进纺织行业智能制造的政策措施建议》等建议。
这段时间,范冬云利用每天下午的休息时间,抓紧走访调研,她说:“前几天,甘肃一位技术工人破格获得正高级工程师的职称资格。这说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职业发展通道和路径更加畅通,今年的建议就围绕着期待更多一线技能人才成为‘工人教授’来谈。”
“把每一位行业顶尖的优秀技术工人的生产经验总结好、推广好,这也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必须重视的问题。”范冬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