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省、市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我感到特别振奋,这充分体现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全国劳模、河北港口集团秦皇岛港公司杂货分公司散粮站的张海波深有感触地说,自己就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受益者。
去年,一直在生产一线、身为高级技师的张海波通过职称评审,顺利获评高级工程师,成为手持“双证”的人。这在以前,生产操作人员想评专业技术系列的职称,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这一新变化,源自港口集团打破职业技能评价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界限的改革举措。
作为河北省人社厅授权的自主职称评审企业,港口集团允许在工程技术岗位的产业工人申报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允许技术工人手持“双证”,为技术工人转入专业技术岗位搭建起了职业成长的平台。
得益于这项新政,去年港口集团共有6名高级技师获评高级工程师,1名技师获评工程师,4名高级工获评助理工程师,纷纷拿到了“双证”。
打破职业技能评价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界限,技术工人拿“双证”,只是港口集团打通职工职业成长通道的创新举措之一。
港口集团在人才制度改革方面的创新举措还包括,全面推行员工职位体系管理,系统规划高技能人才薪酬待遇与职业发展等级,提高产业工人待遇;积极开展职业技能资格认定,发挥其在人才评价中的“指挥棒”作用;用好用足被确定为河北省首批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企业的政策,全面推行职业技能考评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面向企业工人的职业技能认定工作,实行技术等级与岗位工资挂钩;建立竞赛荣誉与技术晋级挂钩机制等。
对于优秀产业工人,港口集团不仅大张旗鼓地表彰,还真金白银地奖励。连续12年开展港口标兵评选,每人奖励1万元。设立自学成才奖励基金,3年来奖励自学成才职工789人次,奖励金额达221万元。
港口集团对获得集团技术大赛的状元,除给予5000元奖励之外,直接颁发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或破格申报工人技师。符合省竞赛晋级要求的第二名到第六名,也在奖励之外晋升一个技术等级。
此外,港口集团探索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化发展,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一室(创新工作室)一站(技能提升工作站)一网(职工网校)”创新工作体系,构建起“选题、立项、攻关、评审、转化”的创新机制。设立了创新工作室专项资金,不断加大先进创新工作室、优秀创新成果奖励力度。
目前,港口集团已有24个创新工作室,其中国家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1个、省级创新工作室10个,近4年来研发创新成果1153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1.98亿元,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成果12项。
搭建服务职工成长成才平台也是港口集团促进人才开发的一项重要举措。集团教育培训中心主任李红艳介绍,他们依托河港工匠学院,建立了企业内部培训师队伍,举办“大港工匠研修班”“劳模学堂”等培训班,实现了五大港口主体工种的培训全覆盖,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每年都投入1000万元左右用于职工培训。
“港口工人具有优良的传统,是我省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重要力量。”集团副总经理朱朝阳介绍,对于产业工人队伍,集团上下非常重视,努力做到政治上给地位、经济上给待遇、发展上给平台。
港口集团还落实了职工董事、监事制度,推选职工董事、职工监事进入企业董事会、监事会,代表广大职工依法、有序参与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