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工会

职工之声

全总领导

王东明 全国总工会主席

陈 刚 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机关党委书记

张少琴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翁杰明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晓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谭天星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江广平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王少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李晓钟 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

马吉孝 青海省政协副主席、省总工会主席、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房建孟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全国总工会机关纪检监察组组长、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魏地春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马   璐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兼)候选人

郭明义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巨晓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高凤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茂华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组织部部长

许山松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邹 震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网络远程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陈如平
2020-06-23 09:44:50 来源:人民日报

  当前,国内外网络远程教育产业正迎来发展的新机遇。

  网络远程教育可谓“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为终身学习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美国可汗学院的MOOC模式,以及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我国大规模成功实现“停课不停教不停学”,都是应用网络远程教育的典型案例。网络远程教育对传统教育的组织形式、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师角色乃至学校形态等的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网络远程教育依托信息技术的进步不断壮大,有着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规律。一是时空的开放性。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上网学习,“居家学习”“旅行学习”“空中学习”“云学习”都能变为现实。二是对象的广泛性。网络远程教育将学习者范围扩展到学校以外更广泛的人群。三是学习的个性化。学习者原则上可以自主选择学习进度、内容和方式等。四是学习支持服务的多功能化。网络远程教育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集课程资源、在线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管理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实现学习支持服务的集成化、模块化管理,这是网络远程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关键之一。

  发展网络远程教育是大势所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融合应用,教育的形态必将发生变革。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参与式教学和混合式学习等方式将逐步普及。课程的供给方式和形态将发生变化,学校和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教师的角色、行为和生涯将发生变化,教师的任务将侧重于提供灵活的教育场景、设计良好的教学任务,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学校的组织形态、评价测试、管理模式也将更加注重精细化、智能化、可视化。最终,教育将不再局限于“学校”“教室”的模式,学习将随时随地发生,整个社会终将成为一个“学习型社会”。

  网络远程教育已发展几十年,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未来长足发展的态势可期。有专家预测,未来我国网络远程教育占教育整体比例将超过20%,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结合中国和国外情况,特别是针对疫情防控期间“空中课堂”使用中出现的问题,网络远程教育行业也暴露出几个亟待解决的发展问题。着力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是促进网络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努力方向。

  一是需要加快网络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网络传输速度慢、传输质量不稳定、边远贫困地区宽带网建设滞后,暴露出“数字鸿沟”依然掣肘着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二是大力开发网络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稀缺,无法满足终身学习需求,大力开发网络教育资源是“重中之重”。三是努力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网络远程教育要求网络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教学需求、教师能力相匹配。其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一批能够理解和适应网络文化,并能参与网络文化创造的优秀教师,依靠这支队伍成功创造出新型网络教育模式。四是改进优化网络远程教育管理模式。未来,无论学校还是网络远程教育市场从业者,都需要整合教学资源、办学经验、教育品牌、招生渠道、教学技术、办学资金等各种资源,不断增强运营和创新能力。

  网络远程教育,就其根本来说还是教育,只是形式变了。这是办好网络远程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发展相关产业的价值导向。

  (作者为中国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编辑:葛文琦

图片新闻

热点专题

深度报道

职工之声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中华全国总工会 | 中国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网 | 中国工会权益保障网 | 全国工会社会组织工作信息平台 | 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网 | 中国工会普法网 | 中国工会女职工工作网 | 中国职工教育网 | 中国职工发展基金会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