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日前,沈阳某男子砍断女友10岁儿子手腕一事,震惊了世人。然而,当嫌疑人王某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时,10岁的受害人却表现出远超同龄人的“成熟”。他甚至在为“老爸”开脱,不愿说案发当晚的细节,只说头上的伤是自己磕碰的,连称“老爸对我挺好的”。这是“亲亲相隐”导致的悲剧吗?就当人们试图还原这对“父子”的日常生活,以期找到悲剧的根源时,有人指出:类似的情节,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了!
不久前,山西一女子挖去6岁侄子双眼后跳井自杀。当警方向受害儿童求证“坏人像不像你大大(方言,伯母)”时,孩子先说犯罪嫌疑人长得和大大一模一样,“以为是大大”,之后又立马改口说不是,因为“她抠了我眼睛,她就不是我大大”。至此,孩子们的“有情有义”,叫谁汗颜?
这几年来,社会上频频发生“恶狠狠”之事。有人袭击幼儿园,有人举起人家的孩子就往地上扔,有人盗车后将车中婴儿掐死,有孩子因母亲疏于监护饿死家中……而在上述案件中,受害人无一例外都是孩子。当这个社会上最脆弱、最应被呵护的孩子,屡屡为“恶狠狠”之手所伤,不能不引起整个社会的警醒与反思。
当我们聚焦上述案件中行凶者的原罪和作案动机时,答案似乎清晰了不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每一个凶残瞬间发生之前,那根引爆凶残的情绪导火索或已压抑潜伏了多年。而在导火索的源头这端,无一例外都有一个“缺爱”的灵魂。若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当饿死女儿的吸毒母亲乐某当庭哭诉自己多年来“从来没有得到过爱,怎么给别人爱”时,恐怕就不会只是给一点唏嘘或报之以鄙夷而已。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上述案件中的“罪人”都是生活中的弱者。他们的弱,盖因个人之无力、堕落、不从良。但是任何恶从不凭空而来。
如何让弱者不再欺侮更弱者?说远一点,这需要所有社会成员的齐心努力。因为若要社会有温度,首先必要求这个社会肌体从里到外有温度。这里的温度,简单来说,就是知礼、懂爱。心中除了有自己,还有他人。只有如此,人与人之间的能量才会顺畅交通。正能量才有可能辐射到社会各阶层,辐射到人们的行为、社会的心态中。社会从来不是一个无菌的温室。但这社会的整体免疫力好一点,其成员们的免疫力就能跟着一起好一点。成员单体的免疫力好了,就能更有力地罩住坏细胞,让恶无力滋长。
说近一点,我们还需要一个长期忠于职守、不缺位的社会关护机制。它可以照顾到更多的生活中的弱者。它有能力通过细密严谨科学的制度设计,排摸那些因为种种原因缺爱、无力扭转人生颓势的虚弱者或所谓“失败者”。不让他们被遗落,且通过再教育、互帮互助等手段助其不轻易因犯贪嗔痴而盲了心,或被绝望夺走奋力人生的勇气,助其自助。
在沈阳某男砍断女友儿子手腕一案中,嫌疑人王某虽曾经离异,却也是一个平时在女友眼里可以称好的男人。为何变脸后如此凶残?在心理学家看来,该男子可能存在冲动性人格改变。这种“改变”会导致一个人在遇到紧急事态时采取冲动行为,且不计后果。若追根溯源,当事人很可能在幼年时遭遇过精神创伤或者某阶段的幻想破灭,从而导致其出现人际关系上的不信任感,强烈的不安全感甚或敏感多疑等。
坦白来说,没有人敢打包票自己从来没有伤心过,或者可以一语否认,自己从来没有因嫉妒、抱怨、愤怒而冲动过。渴望被爱,被关注,是人内心最原始的欲望。此乃人之常情。但若能有一社会免疫力增强机制,当某些隐藏已久的怨恨被瞬间引爆时,曾经被爱过、被暖过的记忆或许就会立马化身为正义的盾牌,挡住恶的扩张,拉可能差一步就要坠堕的灵魂一把。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做的,或者可以努力去做一点改善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