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乔傲龙:从职业农民到开放社会
//www.workercn.cn2014-05-27来源: 太原晚报
分享到:更多

  相比于自然经济时代的农夫,计划经济时代的公社成员,商品经济时代的职业农民反映着一种全新的经济关系,他们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以需求指导生产、以新品引导市场、以商业活动为舞台、以市场运作实现利润最大化。他们是经商的农民,是务农的商人,是农业领域的理性经济人。(详见今日本报经济新闻版)

  改革开放30余年,农村社会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低下的农业生产力无法满足农民的增收需求,大量人口进入城市寻找机会,农村则留下了老人、妇女和儿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解读2013年一号文件时称,我国现有2.6亿农民进入城镇和二、三产业就业,不少地方出现了“空村化”现象。因为精英流失,农村致富无人、发展无力,新农村建设的诸多措施,政府推动而农村不动。职业农民的出现,或可理解为破解三农危局的抓手。当前,相较于全省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10万职业农民能解决的问题,恐怕在小数点之后。但是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许可以期待农民工返乡归农成为潮流、城里人下乡务农成为时尚,带着他们的资金、技术、现代经营理念,他们将在新兴行业、规模农业、农业经纪等领域大显身手,现在的政策扶持和社会帮助,或将换来“遍地英雄下夕烟”的新农村画卷。

  往深一步说,职业农民的意义远不止农业本身。传统中国有“四民”之说,但所谓士农工商,不仅意味着“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的职业分途,更是一种社会层级的壁垒、身份地位的区分。农户世代务农、商户世代经商、灶户世代煮盐、匠户世代做工,除科举开了一个小小的口子,社会阶层基本固化。新中国成立后相当一段时间,除招工、参军、上大学,城乡之间的流动基本无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流动性增强,但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的单向度特征十分明显。职业农民的出现,将在广大农村地区为社会流动撕开一个大口子,一张车票,农民可以进城务工,一个项目,市民可以下乡务农。无关身份与地位,务农只是一种职业、一种生意、一种买卖,想干的尽可以来,不干的都可以走。

  众所周知,社会流动性越强,机会就越趋均等,因为流动性使社会的分层结构保持开放,从而增加社会成员改变自身地位的机会,并给社会系统注入活力,在促进社会公平、社会整合、社会协调的同时,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中国不再以农业大国自豪,但中国毕竟是农业人口大国,从职业农民出发,我们或许可以设想一个人尽其才、地尽其力,对外开放、对内更加开放的现代社会。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