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北京近日公布了2014年企业工资指导线。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17日,今年全国已有10个省(区、市)发布了2014年的企业工资指导线,其中,河南和新疆的基准线最高,均为15%.值得注意的是,与去年相比,多地工资指导线的涨幅出现了下调。
由于工资指导线只是一个指导性的建议,对企业并没有强制的效力,所以工资指导线并不等于工资实际的涨幅。指导工资年年上涨,实际工资按兵不动,早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也让工资指导线成了“止渴风景线”。闲而无聊之时,公众或可打趣:看看,本来我的工资应该涨这么多的!
事实上,工资指导线只是一个经济概念,指导线的上调,意味着物价指数的走高,也意味着手里头的那点工资,其实际购买力正在下降。自然,在工资指导线下,“不差钱”的企业和国企,可以参照标准执行到位,而效益不佳的民企,怕是有心也无力。今年,多地企业工资指导线涨幅下调,也意味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在这样的境况下,对“没能力涨薪”的企业,其或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在市场经济里,一个人工资的多寡与涨跌,与市场需求有着莫大的关联,这个真不是“指导工资”说了算的。一些地区,对“不涨薪”企业进行一定的制裁,这固然迎合了民意,但也干扰了正当的市场秩序,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沦为一句空话,这即便出于好心也是不妥当的。可以说,市场的无形之手,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那一条工资指导线,其最大的价值与意义,不过是望梅止渴的精神食粮罢了。
不过,在工资指导线屡屡沦为摆设之时,一些现实的问题也应该思考了。毕竟,工资指导线的制定,都是严格参考了本地区年度经济增长、社会劳动生产率、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预期增长水平等因素的,按理来说是合情合理的。可为何频频放空炮呢?如果工资指导线只是“止渴风景线”,其价值何在?意义何在?
显然,不能让工资指导线沦为“止渴风景线”,不仅是民意的呼声,也是营造良性经济秩序的必须。做到这一步,不能靠行政的强制加薪,而要通过对市场的调控,避免企业无薪可涨的尴尬——一则,可以出台更加灵活的个税征收机制,减少低收入者的负担;二则,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建立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的增长机制;三则,通过给中小企业减税或财政补助等方式,让企业有薪可涨。
当外部的氛围营造好了,如果企业还不知道与员工共享发展成果,继续视工资指导线为无物,那是“作死”的节奏,因为这必然导致优秀员工流失,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先解决无薪可涨,再来谈指导工资,这才合情合理,也才不会让工资指导线沦为“止渴风景线”,员工涨薪也才会成为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