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其实当地的法治状况、教育状况、公共福利状况以及纠纷解决,都是景区软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唯愿峨眉山景区与当地村民能在和平的利益博弈中,为其他旅游景区提供一个走出“孤岛效应”的范本。
在宣布关闭景区约12个小时后,峨眉山景区前日凌晨实现部分开放,暂未接待游客的景区是因“游山道两侧仍有部分安全隐患未清除”。不过,有媒体记者调查发现,暂未开放的景区,或许同时还受村民堵路表达诉求的影响。而村民堵路,是他们认为景区的一些措施影响到自身生计,其诉求包括归还林权证、从景区门票收入中分红等。
峨眉山景区关闭风波,究竟是起因于地质安全,还是当地村民维权,自然还有待媒体的进一步调查和相关部门的信息披露。但旅游景区和当地居民之间的利益冲突,在中国旅游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却是一个真实的、无可回避的难题。一些景区圈“景”为“区”,并使景点隔绝于当地,沦为“旅游孤岛”。这样的开发范例,很可能只是富了开发商,富了投资客,甚至富了旅游部门,却穷了当地民众,甚至因景区建设而使当地民众承受了本不该承受的不便。
峨眉山景区是不是这样的“旅游孤岛”,还难以断言。从媒体披露的村民诉求来看,无论是要求发放林权证、参与景区门票收入分红,还是要求景区管委会聘用景区村民、取消景区学生上学的往返车费等等,都是经济利益诉求。既是利益博弈,就该有通过谈判解决的有效管道。村民堵路无疑是不对的,甚至还可能构成违法。但对于景区管理方来说,重要的事不是掩盖景区与当地村民之间的矛盾,而是正视村民诉求,在合法合情合理的原则下,去尝试化解纠纷、安抚民心,并反思景区开发和运营,是否与当地村民的生活越来越远。
旅游的本质是一种体验、一种社会交流,是旅游者为了满足生活和文化的需要,而作为经济和文化商品的消费者逗留在异地的人的交往。旅游景区的开发,绝不能止于向游客呈现某个固定路线的风景。或者说,当地人和当地文化,其实也是“风景”的一部分,也是游客各种需要当中的重要内容。无论是旅游开发的前期设计、建设过程还是运营过程当中,都需要将当地村民主动纳入。尤其对于当地政府部门来说,对旅游市场进行监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不能任由开发商圈地围景,回避景区对当地人应尽的经济责任和道德责任。
无论从哪方面看,旅游开发都是一个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越是热门的旅游景区,越应避免陷入旅游开发的“孤岛效应”。跳出旅游看景区,其实当地的法治状况、教育状况、公共福利状况以及纠纷解决,都是景区软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游客来到一个景区,不仅感受到了绝美风景带来的视觉冲击,也同样会感受到当地风土人情及其社会生活现状,一味采取“围城”开发的形式回避景区与当地居民的矛盾,并不是发展之道。唯愿峨眉山景区与当地村民能在和平的利益博弈中,为其他旅游景区提供一个走出“孤岛效应”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