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013年,中国领导人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引起国际社会热议和支持。世界关注“一带一路”,不仅为了探寻发展机遇,同样是为了从中读出新时期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思路。
新加坡一位资深学者在撰文评论“一带一路”时,选取了一种大历史的视角。在他看来,“一带一路”涵纳了重要文化意蕴,以和平、开放和包容为重要精神元素的古老中华文明释放自信,彰显复兴。
从历史与文明的角度来审视“一带一路”,能够让人们看到一个经济数据以外的中国,为审视这个崛起中大国的未来走向增添一份参照。
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出使西域,自此之后华夏大地与西域诸邦之间“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透过张骞的“凿空”之举,历史学家看到了整个中华文明“自信精神、魄力与气象”。同样,在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带去的是瓷器、茶叶、丝绸、工匠,而没有带去总督,没有带去扩张和称霸的野心。
从历史到当下,丝绸之路内在气质没有变,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一以贯之。当前,在加快自身发展、实现民族复兴方面,中国同丝绸之路沿途各国拥有同样的信念和梦想。为此,中国根据各国在合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共识,及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希望将丝绸之路复兴为各国共同的圆梦之路。
中国为完善地区合作架构积极作为,并不意味着中国在刻意打造以自身为中心的区域秩序。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中国将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三原则,坚持正确的义利观,道义为先、义利并举,不会干涉地区国家内政,也不会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和势力范围。
古丝绸之路蕴含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将在 “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再次焕发光彩。“一带一路”建设不会搞封闭、固定、排外的机制,倡议的地域和国别范围也是开放的。各国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一带一路”的理念、构想和规划,进而实现共建利益和命运共同体、共创美好幸福未来的初衷。
经济块头越来越大、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中国将如何处理与世界特别是周边国家的关系?一段时间以来,这个问题被人反复追问。行胜于言,通过为共建“一带一路”付出实实在在努力,中国秉持的共同发展理念终将被更多人理解,始终追求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中华文明在复兴进程中也将收获更多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