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遏制金融虚拟化,为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畅通融资渠道,才能为实体经济注入活力
当下,创业兴业,最难为何?曾经注册繁,工商登记改革后,门槛大降,上半年新增企业57%;曾经税费高,“营改增”在上半年减税851亿元;曾经吃拿卡要多,而今反“四风”动真碰硬、审批权限一一放手……细细一算,小微企业融资不易、成本较高的结构性问题凸显出来,这块“血栓”依然坚硬。
拿山东来说,企业贷款满足率仅为65%左右,从各地情况来看,贷款利率被上浮二三成的企业比比皆是。广东一名小企业主申请的1000万元贷款,历经顾问费、担保费、保证金以及各路疏通打点,缩水成了480多万元。湖南一民企股东更是自曝5年间向银行送礼的清单,包括给银行行长的“乔迁礼”“住院礼”“考察礼”,总数高达972万元。
正因此,7月以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三次盯住“融资难、融资贵”。最近一次的7月23日会议部署多措并举时指出,有效缓解这一问题,既可为企业“输氧供血”,促进当前稳增长,又能形成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使经济固本培元、行稳致远。那么,应当如何理解“输氧供血”“固本培元”的深刻寓意,力促“脱实向虚”的信贷资金回归实体经济呢?
其实,在政策引导、定向调控方面,中央做了不少努力。上半年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7%,比大、中型企业分别高出5.6、2.3个百分点。但是,总量的相对增长难掩个体的负担沉重。为了一点政策范围内的贷款,不少小微企业跑断了腿、赔尽了笑脸,到头来还得无奈接受合同之外的霸王条款,有的只好靠高利贷饮鸩止渴。对此,中央层面明确提出“整治层层加价行为”“清理整顿不合理收费”,正是为了遏制银行“伸手要钱”的不良利益冲动。
很多人不解,银行属于服务者,理应主动为企业服务,如今怎成了“奇货可居”“待价而沽”?这个扣子解不开,单靠“堵”的办法,管得了一时,管不了长久;管得了寻租设租的钻营,也管不了店大欺客的傲慢。如果任其愈演愈烈,资金宁可在银行间相互拆借“转圈圈”、不愿投向实业的“钱荒”一幕,“政策一箩筐,就是不见钱”的尴尬场景,恐怕还会出现。
扣子的背面,乃是金融资源的失衡。马克思曾评价金融资本是资本的纯粹形式,至于进入实业“只是为了赚钱而必须干的倒霉事”。在扭曲的利益格局下,一些银行甚至连这种“倒霉事”都不愿做,干脆玩起“钱生钱”的游戏。落实“优化信贷投向”“与实体经济直接对接”等硬要求,就是要遏制金融虚拟化,让钱在助力实业中完成价值创造。否则,金融资本一味“脱实向虚”、拒绝输血小微企业,到头来,自己也会缺氧坏死。
再往深里看,“小个子”的小微企业仰望“大个子”银行,往往没得选也不敢选,根子还在民企、国企获取资源机会的不对称。落实三中全会“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目标要求,发展特色中小金融机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是重要的抓手和渠道。形象地讲,卖菜的人多了,而且愿意卖家常菜的人多了,老百姓才有得选也敢去选,“门当户对”的小微企业日子才好过。
中医认为,任督二脉若通,则八脉通,八脉通则百脉通。积极为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输氧供血的融资渠道,不啻振兴实业、繁荣经济的“任督二脉”。盘活存量之外,还需开掘增量。重塑市场化竞争格局,让民企服务民企、促小微牵手小微,促进金融资源不断为实体经济注入活力,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必能筋骨强健、后劲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