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摆脱死磕GDP的惯性,又不松发展之弦,关键是树立新的政绩考核体系。中央已经擘画好了顶层“设计图”,各地需要尽快拿出配套“施工图”
“不唯GDP论英雄,都知道这个理,干起来有点难。”与一些基层领导聊得深了,常听他们倒些苦水。不少人还表示,过去习惯了GDP锦标赛,如今不讲这套了,“真有点不适应”。
“不适应”,大致有这样几种表现。
一种是看不清形势,我行我素。某县有家大型化工企业,是当地GDP的顶梁柱,同时也是污染钉子户。省里要求对污染企业重拳整治,当地领导却有心“放水”。有县领导说了,过去担心GDP塌下去,下不了狠手;现在虽然不怕影响GDP,但还是怕财政收入受影响,依然舍不得下手。
一种是“老脑筋”占上风,转不过来。口头表态“不再唯GDP是从”,一到本地区,又“振振有词”:多年来,经济发展上不去,GDP排位不靠前,如何体现地方实力、发展能力?说“不要紧”,那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还有种情况,是找不到能换的新鞋。有个农业县,以前在GDP排名上总是敬陪末座,后来大干快上搞工业,GDP增幅噌噌猛蹿,省里还来开现场会,尝到不少甜头。如今,不讲速度讲质量,产业要升级,县领导却办法不多:别的县市都抓投资上项目,我们如果搞转型升级,会不会“吃亏”?
客观说,西部一些地区的上述“不适”,多缘于长期“追赶型经济”的惯性。因为欠发达,他们的发展冲动更强,对GDP的渴望更浓。一些书记、县长,对GDP、工业增加值等家底倒背如流,开口常是: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甚至后无追兵,只能拼命往前冲。这股“冲”劲倒也值得肯定,但由此催生一种“GDP狂躁”,值得反思。
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经济转型的压力是双重的。不转型,跟不上大势;转型,一时找不到门路。卡在原地,又要承受经济下行压力。本来发展就落后,思想一松整个就可能“怂”了。既要赶路,还得转身,难免令一些地方干部有了思想包袱,产生了本领恐慌。
摆脱死磕GDP的惯性,又不松发展之弦,关键是树立新的政绩考核体系。中央的态度可谓坚定,指向也很明确:逐步降低GDP指标的权重,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居民收入、社会保障等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指标,更注重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对背负巨大发展压力的西部地区来说,不拼GDP,依然有很大政绩空间。拿生态来说,在未来,一个地方的竞争力不仅看经济和政策环境,更重要的是生态环境。在广袤的西部,清洁的空气和水源,有望成为地区竞争力的一张王牌。还可以拼后发优势。西部一些地方的工业几乎是空白,如果科学规划、高位起跳,就能少走弯路,实现跨越式发展。当然,根本上讲,要拼改革。这是当下的形势,也是潜在的优势。正如青海省委领导所言:发展滞后,改革决不能滞后。
解铃还需系铃人,新的指挥棒要尽快落地,落实到“人”。反对GDP崇拜过去也“喊”了多年,一些地方仍停留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可操作的替代性考核办法。如今,顶层有了“设计图”,需要各地尽快行动起来,拿出配套“施工图”。否则,就可能还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