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京东联手多家出版社给读者奉送“阅读红利”——在“京东图书2014年媒体沙龙”上,京东图书对外宣布正式涉足“自出版”领域。据悉,“京东出版”通过“大数据”分析了京东图书销售数据与用户消费,与众多出版社携手合作,打造了贯穿产业链上下游的图书业务布局。目前,京东“自出版”已推出《大卫·贝克汉姆》、《瓜迪奥拉:胜利的另一种道路》、《不赦》、《麦迪在路上》等20多部图书。
电商“自出版”的亮相,被专家及媒体解读为“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出版业的图书生产模式”、“展开了图书出版市场上一个全新的方向”。的确,由曾经的图书销售终端,到如今利用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直接参与图书的策划、出版、营销全过程,京东此番“搅局”,带来的会是作者、出版社、书商彼此关系的变化,会是一些读者阅读需求的更好满足,也会给书业竞争生态增添许多未知的变数。
可以看出,电商“自出版”最大的优势在于对“大数据”的分析,通过深入细致的数据分析,电商可以清楚地掌握读者的阅读偏好,了解哪种类型、哪些内容以及哪家出版社的图书销售形势看好,然后,据此有的放矢地组织新书的出版、发行。从“大数据”中掘金正成为一种时代潮流,顺应这种趋势积极有所作为,难保不会为京东在书业市场开创出一片获利新天地。
但是,作为文化出版而言,创造良好经济效益是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不能忽视了社会效益。在此方面,电商很有必要将功课做足。虽然京东开展图书销售业务已有些时日,积累了一定经验,可终究它属电商,与书业出版隔了那么一层,尤其从专业人才储备上讲尚存大欠缺。而书业出版所需的专业人才,不仅要求有敏锐的市场经营眼光,有策划、出版图书必备的知识底蕴,而且,还得有较强的文化责任意识,把打造高品质出版物、为读者奉献文化精品当作真诚的职业追求。也可以说,合格的文化出版,既要出版经济效益颇佳的畅销书,又要出版社会效益良好的经典之作。而这,仅凭对“大数据”的分析恐怕难以达到。
如此要求电商也许是一种苛刻。名人传记、通俗小说、心灵鸡汤、人际关系学甚至厚黑学、教材教辅……走进任何一家大型图书大厦、图书超市,这些书永远占据主要的位置,电商掺和到出版,同样也是这类书占据榜单。无他,经济利益使然。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哪种图书赚钱就出哪种图书,哪种书赚钱就卖哪种书,出版社如此,书店如此,电商也难逃这样的宿命。只有迎合,无需引导;书的节操,也碎了一地。
电商涉足“自出版”,令之由曾经的被动售书变为了主动出书,尽管经营地位变了,但我个人觉得,电商不可能对自身现状有个清醒的认识,而有可能滥用了这种主动权,极端的方式是最终将出版公司紧紧攥在手心里,就如同发行商当初做的那样。指望电商做这样的改变可能是一种奢望:虚心听取真正读书人的建议,多与一些创作态度严谨的作者、业内口碑颇佳的出版社合作,别一味迷恋大数据、迷信市场销量,这样,应该有助于其少生产一些文化垃圾,多推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图书,以此锻造一个崭新的品牌。
在一个数据为王、准确说是以销售为王的时代,“烂书”犹如“烂片”,也可以有其生存的一席之地,不过当“烂书”与“烂片”成为主流的时候,难辞其咎的,不仅是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