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某些行业产能过剩的同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正大量涌现。要让这些在未来可能大有希望的产业真正落地,支撑新的增长,就一定离不开增加投资。顺应投资变化趋势,把握新常态下的投资新机会,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答题”,也是企业不可错失的重大发展机遇
国家发展改革委最近传来消息,该委正通过明确责任主体、建立按月调度制度、完善联动机制等举措,加快推进水利、交通、生态环保、健康养老、信息、电网、油气等多个重大工程的投资建设。这是顺应新常态下投资需求新变化、把握投资新机会的有力举措。
这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投资需求悄然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投资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钢铁、煤炭等高耗能行业出现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据估算,目前约有6万余户大中型企业产能综合利用率低于正常区间。但另一方面,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正以“后浪推前浪”的态势大量涌现。
比如,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信息基础设施跟公路、电力、水利一样,是当下保障经济活动和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近几年,我们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在速度还是服务质量上都仍有较大差距,网络“高速”不“高”、宽带不“宽”、“堵车”频现等现象十分突出。建设覆盖城乡的无线宽带通信网络、加快公共热点区域无线局域覆盖、提高宽带接入速率,都迫切需要更多社会资本进入。
又如,特大城市的地铁投资。交通不畅是“北上广”等地发展的大瓶颈,上海从虹桥机场到浦东机场,坐地铁大约要耗时两小时;北京从南站到首都机场也要较长时间且拥挤不堪。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政治文化中心,如此高的时间成本与其地位明显不相称。目前一些国际大都市同一趟地铁都有“两快”、“两慢”四条线,“北上广”这么多的人口、这么大的通勤量,重大交通枢纽间互联互通仍存在相当大的投资空间。
再比如,以核电为代表的新能源投资。当前,我国核电在能源中所占比重还不到2%,远低于15%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核电是稳定、绿色、高能量密度的能源,在更高的起点上发展核电产业,不仅对保障电力供应、保障国家长期的电力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可有效带动国内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此乃大势所趋。
不止于此,治理雾霾、创造持久的“APEC蓝”,光靠“关停”肯定不行,环保技术、设备和人才等方面蕴藏着巨大投资机会。同样,迎接老龄化挑战,破解“十年等一床”困局,仅靠调整存量投资也自然不够,补齐养老等公共服务“短板”都亟需“海量”资金的持续注入。
未来能否适应、引领新常态,投资是关键变量。要让那些在未来可能大有希望的产业真正落地,支撑新的增长,就一定离不开增加投资。顺应投资变化趋势,把握新常态下的投资新机会,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答题”,也是企业不可错失的重大发展机遇。当然,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除了要认真研究“投什么”的问题外,还要解决“谁来投”、“怎么投”的问题,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真正调动起企业的投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