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蔡 辉:雨刷译成抹布背后的辛酸
//www.workercn.cn2014-12-31来源: 北京晨报
分享到:更多

  爱自己的国家,就要致力于建设,就要努力向世界学习,关起门来自己吓唬自己,不过是既得利益者自欺欺人之举。“雨刷变抹布”的事实证明,我们还有太多的课要补,我们仍需保持开放、谦逊、进取的心态。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中国高铁出口遭遇语言瓶颈,2012年底一个北欧项目,离竞标成功仅一步之遥,连对方企业的CEO都同意了,最终却因方案翻译错误被否,“比如说,刮雨器被翻译成抹布”。

  这样的笑话,听起来确实太辛酸。近代以降,中国在努力走向世界,一代代仁人志士力倡学习外语,致力“拿来”,可语言差距却一再给我们带来损失,没想到在今天,依然未能彻底解决。

  学好外语,非一朝一夕可成功,但公认的事实是,80后外语水平远远好于老一代。一方面,他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能更方便地接触到外面信息,另一方面,社会高度重视,相关教育资源更丰富。

  但与此同时,始终存在两种不和谐的声音。一种观点认为,他们太国际化了,英文说得比中文好,他们还会爱国吗?另一种观点认为,花这么大力气去学外语,等于白给外国人送钱,不划算。

  其实,这些论调并非新东西,清初就有“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的反智声音,乾隆时因国内找不到外语人才,办理外交只能靠西方传教士。马戛尔尼访华时,因为中方翻译失误,致使我们丧失难得的机遇。

  1840年后,国门被迫开放,中国早日本13年,可到1900年,我们翻译西书仍靠传教士口译、中方人员润色,而日方老中级的大臣都在学外语。在大清朝,即使是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干将,不仅不懂外语,也从未想过去学。

  一个民族的兴盛与衰败不是没有理由的,丧失开放心胸,放弃主动精神,凡事只想偷懒靠别人,这怎么可能在竞争中胜出?百年苦难,难道真没有我们自己的责任?

  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组织形式迥异,不管愿意不愿意,全球共同体已经形成,中美洲蝴蝶扇动翅膀,美国就可能出现一场风暴,在今天,我们必须遵守相同的规则,接受相同的文明,在彼此关联中求生存、求发展。现实是,我们已无可能再躲进山洞中,像古人那样,继续去做桃花源的旧梦。不融入世界,就是自绝于世界,就会被开除球籍。

  时代变,心态就要变。检讨整个近代史,什么时候抱残守缺,什么时候就会落后挨打,什么时候选择融入,什么时候就会取得进步。

  上世纪70年代,邓小平曾对美国总统卡特说:“我们不害怕你们的思想意识,你们也不必害怕我们的。”一代伟人高瞻远瞩,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如今,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又有什么理由畏首畏尾?又有什么理由闭目塞听?

  爱自己的国家,就要致力于建设,就要努力向世界学习,关起门来自己吓唬自己,不过是既得利益者自欺欺人之举。“雨刷变抹布”的事实证明,我们还有太多的课要补,我们仍需保持开放、谦逊、进取的心态。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