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吴学安:打车软件之争呼唤监管补位
吴学安
//www.workercn.cn2015-01-22来源: 法制日报
分享到:更多

  “最近每天可以从快的打车拿到150元的额外补贴,如果乘客发出订单之后,当时没有司机接单,快的打车就会给之后接单的司机补贴,每单20多元的补贴很正常。”最近,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又开始了新一轮补贴大战,先是快的打车给北京、上海的乘客送来了“立减起步价”的代金券,用户当天使用快的打车支付车费时选择该代金券,就能享受到立刻减去起步价的福利。随后滴滴打车快速跟进,滴滴打车用户在“我的钱包”里很快收到了“15元”的代金券(1月21日《北京青年报》)。

  打车软件的横空出世,吹皱了出租车市场的一池春水。人们在肯定打车软件这一新生事物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表现出了自己的担忧。打车软件改变了出租车市场“招手即停”的供需默契,它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一方面,尽管打车软件方便了年轻人,却使得不熟悉移动支付的老年人更难打到车。从这个角度看,打车软件不仅没有解决打车难,反而使得老年人打车难上加难。另一方面,打车通过网上支付,泄露了手机号码、账户等个人信息,这将成为新的安全隐患。由此可见,打车软件对于消费者来说可谓是喜忧参半。

  从2013年年底开始的打车软件大战已经进行了多个回合,最近,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又开始了新一轮补贴大战。打车软件之争完全是市场行为,行业主管部门对于打车软件衍生的种种问题,不能简单地一禁了之。打车软件作为新生事物,出现问题是必然的,该考虑的是如何解决,而不是简单出几条禁令就完事。

  从目前达到一定规模的用户数量来看,打车软件抢占移动端支付市场的使命似乎已经初步完成。与此同时,打车软件本身也在完善其游戏规则。尤其是对于司机、打车用户的顾客黏性,一直饱受质疑:现在补贴结束,还有多少人愿意继续使用打车软件?支付工具的新增用户就会成为“僵尸粉”。

  打车软件本身具有快捷、准确和经济的特点,广受消费者欢迎,也有利于市场竞争和行业发展。但打车软件公司采取“花钱买用户”的营销策略,这种做法虽然可在短期内吸引更多的人尝试使用,但有着不可持续性。对于这样一个新生事物,如何既能发挥它的长处,又能避免其负面作用,还需要相关方面共同努力,找到一个有效解决途径。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针对打车软件的规范意见,制定出租车电召服务规范化技术标准,逐步完善出租车服务管理的信息系统,方便群众乘车,减少空驶。此外,政府应该积极引导,正确管理,对于打车软件这样的新工具,新形式,管理部门既不能简单地支持和鼓励,也不能简单地予以取缔和限制,而是应该在权衡各方利益及整体利弊后,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使这种市场行为在合理的轨道上行驶,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便捷、安全的出行服务。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