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央行批准8家民营征信机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并给出了6个月的准备期。1月29日,“芝麻信用”以“急行军”的速度率先开始公测。随后,拉卡拉、中诚信等也宣布近期将推出不同版本的个人征信评分。
个人征信业务市场化,对此我真没什么意见。可一想起前几天看到支付宝上的“芝麻信用”评分结果,我的心就像被人剐了一刀似的。这家新近成立的机构在过去和现在都没有事先征求过我的同意,就这么把我列入信用评级数据库里。相信任何一个有隐私意识和权利意识的人,面对这种状况都不免有被欺凌的感觉。
我也不知道征信机构都采集了我哪些信息。按照“芝麻信用”介绍里的说法,其信用服务体系是“依据方方面面的信息,运用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客观呈现个人的信用状况”。这个“方方面面”,未免失之笼统,哪怕是按照其进一步说明的,相关信息包括了个人“身份特质、行为偏好、履约能力、人脉关系、信用历史”等方面,这也很难让人搞清楚自己究竟都有哪些信息被纳入大数据库里了。
在这方面,尤其让人吐槽无力的是,“人脉关系”竟然成为个人征信的重要判断维度。换句话说,这是在“人品推测”。
更让人想不通的是,个人征信业务尚未全面推行,利用个人征信而开展的各种商业活动已经如火如荼。目前正在运行的“芝麻信用”有两大应用方式:一种是类似于娱乐活动的“信用猜猜”,也就是和个人通讯录上的朋友PK谁的信用更高,这简直无聊至极;另一种是“信用生活”,即根据个人信用状况可享受租车、住宿等免押金服务,今后还将推出如借款分期、购物“先试后付”以及婚恋交友(根据个人信用高低找配偶?)等服务。这项服务看上去对许多信用高的人有利,可反过来说,如果有人被误判信用较低,那么将可能遭遇各种“区别对待”,而问题还在于——他根本没地方喊冤。
在个人征信体系建设上,央行已经运作有年,但一直在争议中前行,其主要原因在于央行单方面收集个人信息且简单粗暴地加以运用。对于这一点,媒体已多有曝光。此外,也有一些地方政府致力于建设与个人信用挂钩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但由于收集采纳信息之广泛、惩罚后果之严重(如上海、南京将地铁逃票行为纳入个人信用系统并在就业等方面加以限制),同样受到不少批评。这也让人对央行开放个人征信业务的初衷及其目标抱着深切的担忧。
按理说,放开个人征信业务,有利于通过市场竞争逐步建立一个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个人征信体系,进而为打造诚信社会奠定基础。但从当下种种情形看,结果不容乐观。一旦个人征信直接成为相关机构的“生意经”,不仅其信用评估的客观真实性存疑,而且个人信息也极易被不当利用,沦为机构牟利的工具,进而对个人工作、生活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监管部门不能不加以高度关切,并提前从规则程序上进行规范与约束。
齐鲁晚报:个人征信系统不能让垄断行业主导 2009-10-26 |
齐鲁晚报:个人征信系统不能让垄断行业主导 2009-10-26 |
华化成:存款利率市场化不宜单刀突进 2012-06-12 |
王信川:浮动利率考验银行风险定价能力 2012-08-14 |
郁慕湛:提高个人消费贷款利率是杀鸡取卵 2012-10-10 |
李现实:用市场化改革化解金融资源错配 2013-10-17 |
欧阳洁:互联网金融会颠覆银行吗 2014-02-24 |
存款保险推动深水区金融改革 2014-12-01 |
徐立凡:存款保险 2014-12-03 |
秦 川:个人征信市场化,还得法治化 2015-0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