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不提倡“唯GDP”,不意味着可以“去GDP”。经济增长不能强行推高,也不能任其失速,而是要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在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只有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近期,在各地召开的两会上,许多省份都下调了今年GDP增长预期,上海干脆不再提具体目标。人们在对这种坚持科学发展不唯GDP的态度给予肯定的同时,也产生了疑虑:GDP是否可以一去了之了。
其实,盲目攀比、“唯GDP”是误区,任由下滑、完全不讲GDP同样是误区。我们不提倡“唯GDP”,并不意味着可以“去GDP”。如果看不到经济发展仍然是我们的中心任务、看不到改革发展稳定之间不可偏废的有机联系,我们就会脱离中国的最大实际,甚至造成经济政策的失误。
不“唯GDP”,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快速发展起来。但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地方、一些领域出现了“唯GDP”的现象,把发展简单等同于增加生产总值,一味在增长率上进行攀比,以排名比高低,层层加码,追求过快的速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衍生出不少问题。近些年我们遇到的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严重、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都与此密切相关。对“唯GDP”说“不”,势在必行。尤其是在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潜在增长率、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都不容许再盲目追求高速度;解决高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的诸多深层次矛盾,也需要把增速调整到合适的“挡位”,留下余地和空间。
但必须看到,经济增长不能强行推高,也不能任其失速,我们追求的应当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决不能忘记: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最大的国情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是万万不行的。没有一定的速度,就业和收入就上不去,深化改革、调整结构的力度就会放缓,甚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去年,一些地方经济增长出现较大回落,有的地方甚至出现负增长。如果任由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以致滑出合理区间,市场预期就会受影响,民生和社会支出就难以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回旋空间就会被压缩,保持社会稳定的经济基础就会动摇。从这个角度说,稳增长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对一些地方是重中之重,是当务之急。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改革、发展、稳定是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无论哪个方面出了问题,现代化建设的“大厦”都会不稳。只有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上海不提GDP增长具体目标,把考核重点向改革等支点倾斜,与其经济发展的阶段、经济总量的基础和发展势头较好等特殊情况有关,这并不是“去GDP”,更不能成为一些地方盲目效仿的对象。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实际,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对领导干部而言,在政绩考核中不再简单地以GDP论英雄,不是没有发展的压力了,而是压力更大了、要求更高了、任务更重了。既然摒弃了以往单纯比经济总量、比发展速度的模式,就要在更加优质的模式下比经济总量增长,比发展效益、发展品质、发展方式、发展后劲;不再为GDP纠结了,就需要把主要精力放到通过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来加快发展上,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切切实实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从根本上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新华网:深圳GDP赶超新加坡可信吗 2010-06-02 |
郑青原: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未来 2010-10-25 |
郑青原: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未来 2010-10-27 |
胡印斌:民众幸福不应与官员福祉相对立 2010-11-24 |
刘 铮:冷静客观看待中国经济世界位次 2011-02-15 |
叶小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2011-11-22 |
经济日报:续写中国经济发展传奇 2013-03-05 |
深圳特区报:改进政绩考核 奠定快“转”基础 2013-12-10 |
求是:理性看待我国GDP跻身“三强” 2009-04-01 |
求是:理性看待我国GDP跻身“三强” 2009-0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