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价格回落,正在成为一些人渲染中国经济面临通缩风险严重的主要理由。而这个理由难以站住脚。
价格波动是常事,只有通晓影响价格的全部因素,才能看清看准波动的轨迹。近一段时间CPI和PPI数据的变化,既是全面深化改革效果初显的结果,也是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和转方式、调结构的结果,并未伴以总需求萎缩和失业率上升。
仔细分析1月份CPI数据背后的价格回落问题,就会发现通缩的说法被放大了。
首先,季节性因素引发单月数据变化。春节错位让1月份CPI计算面临较高的基数。根据相关测算,如果今年春节仍在1月份,CPI将同比增长1.4%,大大高于实际的0.8%。也就是说,1月份数据偏低,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春节错位对数据的扰动;另外,暖冬限制了蔬菜价格涨幅,猪肉价格相对较低,也是造成1月份CPI数据偏低的季节性因素。
其次,输入型价格回落明显。有观点认为,PPI的长期低迷表现,显示我国经济需求有萎缩的迹象。客观地说,虽然不能排除需求因素对价格的影响,但供给方面的因素对价格影响更大。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铜、铝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疲弱。而去年下半年国际油价又出现断崖式下跌,6个月中就跌去了50%,并带动其他各类大宗商品价格继续回调。我国是资源进口大国,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传导,使国内汽油、水泥、动力煤、螺纹钢等产品价格出现了较大调整。这是导致PPI连续负增长的主要因素,对CPI也形成了向下的压力。据测算,如果剔除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因素,CPI和PPI两个通胀指标的下跌幅度都将大幅收窄。
第三,改革和结构调整产生传导效应。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政府通过简政放权和财税体制改革,取消多种行政审批,对小微企业减税降费。这些措施降低了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提高了企业利润率,在客观上刺激了总供给扩张,而供给扩张会对价格形成压制。从需求方面来说,我国正处于前期政策消化阶段,随着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制造业的投资增速下降,可以预期刚刚公布的不动产登记制度实施,房地产行业的调整将更加深入。这些因素使得国内投资需求出现了阶段性和结构性的变化。
另外,海外市场的需求不足也是原因之一。由于欧洲、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还面临衰退风险,外需相对疲弱,出口高增长难以再现。
以上原因如能辩证看待,也能看到其互为因果后的利多转机。
转机一,输入型价格下跌,对我国生产成本控制及购买力都是好事情。原材料价格调整,有助于制造业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利润空间,对经济有正面推动作用。特别是原油价格下跌,对我国加快原油储备、提高国际价格谈判资本、实施燃油税费改革等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多重机遇。
转机二,中高速增长、低失业率与较低通胀率的组合,正为宏观调控提供了较为合意的腾挪空间。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库存被动上升,去库存、去产能是结构调整必须经历的阵痛之一,压减不必要的需求也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新常态下,经济供给和需求都有了新特点,通胀率可能仍会维持在低位,但不会降至通缩的过低水平。对价格的波动,细看慎思,而且辩证,才能作出准确判断。
中国青年报:别让垄断型涨价蚕食民生 2009-12-15 |
长江日报:猪肉价格连涨70天是个预警 2009-08-28 |
中国青年报:别让垄断型涨价蚕食民生 2009-12-15 |
长江日报:猪肉价格连涨70天是个预警 2009-08-28 |
新华网:须防印度越南通胀随大米传入中国 2009-12-31 |
新华网:须防印度越南通胀随大米传入中国 2009-12-31 |
蒋言礼:绿豆大蒜姜 你们要咋样? 2010-07-28 |
齐鲁晚报:“猪周期”为什么搞不定 2011-07-21 |
吴应海:少些节前通知,多些节后通报 2011-12-29 |
江德斌:油价逆市上调打的是什么算盘 2013-0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