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全国两会期间,创新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尤其是如何最大程度破除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万众创新的热情与激情,使其尽快成为新常态下把握新机遇、实现新发展的“关键之匙”,引发热议。
不少两会代表委员认为,“创新驱动”时时遭遇“难驱动”,问题有三:一是创新资源难以自由流动,抑制了创新效率;二是创新风险难以合理分摊,压制了创新动力;三是创新意识难以冲破窠臼,限制创新空间。为此,政府、企业、个体都应积极行动起来,各尽所能,为创新再添“三把火”。
一是“紧火”,改革抑制创新资源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当前,创新任务迫在眉睫,创新驱动刻不容缓,改革不合理的体制机制,等不得、拖不得。不用“紧火”,事或不成。可喜的是,2015年1月,国务院宣布向社会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在让“沉睡的”仪器变身“创新利器”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今后,还须打破束缚创新人才的制度羁绊,让创新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
二是“文火”,建立合理分摊创新风险的制度保障。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导向,循循善诱,才能逐步减轻、分摊创新过程中的种种风险。创新“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从政府而言,要设立各种形式的创新基金,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并做大基金,摊薄风险。从市场而言,减轻创新风险的核心在于,创新一定要有市场需求,坚持市场导向。全国政协委员万宝年认为,创新能够形成创造性的生产,构成新的供给,从而引发和刺激新的需求。一旦创新成果为市场所接受,其风险自然会降低。
三是“猛火”,突破创新意识中不应有的思维定势。创新者,首要应突破的是自身意识。全国政协委员迟福林提出,作为创新者,第一要“敢”,第二要“舍”,真正在变革中担当好除旧布新的角色。现在还有一些企业或个人的习惯反应不是迎难而上,而是畏难推诿,或者说“国外都没干过,我们肯定干不成”。君不见,阿里巴巴革新了数十亿人的购物习惯,微信定义了人与人沟通的新模式。当“世界是平的”之后,创新者的起跳点差距在显著缩小。更何况,后发先至的创新者也从不稀缺。
杨开新:借助社会资本推动企业创新 2012-07-13 |
毛晓刚:北京要走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最前列 2012-07-13 |
柏木钉:新年伊始话创新 2013-01-07 |
新京报:民间智慧督促政府退出微观干预 2014-03-12 |
人民日报:开掘创新时代的“台风口” 2014-03-12 |
科技日报:再见两会 2014-03-13 |
经济日报:点燃创新驱动新引擎 2014-07-21 |
人民日报:突出创新驱动 2014-12-17 |
突出创新驱动 2014-12-18 |
经济日报:加速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2015-0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