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一段时期以来,由于供需失衡、美元走强等诸多因素的合力作用,国际市场上原油、铁矿石、大豆、铜等主要大宗商品价格大幅“跳水”。而面对持续下探的价格,许多大宗商品输出国或生产企业却一改往日减产以平衡供需的做法,通过扩产、压价的策略,以“挤掉”竞争者。
在能源领域,产油大国沙特阿拉伯的态度就很典型。沙特认为,石油价格的下跌根本上是由供应增加导致的。美国页岩油革命大幅提高了石油产量,伊朗、伊拉克的石油出口量也基本恢复到战乱和伊核危机前的水平……唯有把油价压低到页岩油、深海石油的成本线以下,才能把这些新的竞争者挤出市场,从而长期保证传统石油输出国的市场份额。最近,美国页岩油企业相继宣布关闭部分页岩油井,沙特的策略看来收到了成效。
铁矿石巨头如力拓、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公司也采取了类似的对策。铁矿石主要供应商相信,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中国将持续发展,对铁矿石的长期需求还会增加,所以,都宁愿压价也不愿失去市场份额。
农产品中,以大豆的情况最为典型。美国、巴西和阿根廷这三个主要的大豆出口国,近年来也持续扩大大豆播种面积。美国农业部预计,2014—2015年度,美国大豆将比上年度增产18%。由于播种面积扩大,加上天气有利,今年南美大豆的产量也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对于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分析人士其实并不看好,认为这无益于大宗商品行情的改变。美洲开发银行经济学家诺盖拉表示,今后一段时期,美元坚挺的势头仍将持续,扩产压价在未来可能把一些高成本生产者挤出市场,部分面临破产或关停的结局,然大宗商品的后市并不乐观。高盛公司认为,铁矿石要回归牛市,可能需要超过10年时间。世界银行预计,大宗商品价格到2016年可能出现复苏,但升幅很小。
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对资源商品出口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部分国家的财政对资源出口依赖太大,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带来了连锁反应:资源输出国越是经济低迷、需要政策刺激的时候,政府手里越是没钱,国际资本也越不愿意来投资。这恐怕也就是“资源的诅咒”之一。
相比之下,智利的做法值得参考。智利是世界最大的铜出口国,经济曾长期受制于铜周期。智利在上世纪80年代设立了铜稳定基金,2001年又实施了“结构性平衡规则”。政府在铜价高涨的年份把收入储蓄起来,在经济形势不好、铜出口收入下跌时,动用该基金来平衡开支。这种反周期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目前许多资源出口国经济下滑的情况下,智利从经济增速、通胀水平、财政盈余等各项指标看,都表现良好,其做法值得借鉴。
中国网:900亿买个钢企全行业亏损的教训 2008-12-02 |
中国网:900亿买个钢企全行业亏损的教训 2008-12-02 |
广州日报:对美元短期升值不可盲目乐观 2008-11-01 |
经济参考报:铁矿石:压制中国经济的利器 2010-04-01 |
广州日报:对美元短期升值不可盲目乐观 2008-11-01 |
泡沫过后的矿业投资启示 2013-02-22 |
强 薇:铁矿石为何卖出“白菜价” 2014-10-30 |
翁东辉:资源出口国应对市场低迷潜力不小 2015-01-27 |
陈东海:“资源王者”的地位并不足以倚仗 2015-02-06 |
翁东辉:国际矿企逆市增产抢市场 2015-03-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