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苏 林:罚到“肉疼”,企业才不敢“任性”
//www.workercn.cn2015-07-07来源: 人民网
分享到:更多

  按日计罚、金额累加、上不封顶,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施行以来,各地不时出现巨额罚单,环保执法的威力开始显现。据报道,在陕西咸阳,一家企业因超标排污等违规行为,在今年初被环保部门处以20万元的罚款,但企业拒不整改和缴纳罚款,结果,这笔罚款一路攀升至1580万元。

  面对这个“巨额罚单”,企业开始还是不认账,反而将当地环保部门告上法庭。不久,又迅速撤诉并缴纳罚款。这起一波三折的环保“巨额罚单”事件,引起了关注和思考。

  罚款从20万元变成了1580万元,这种滚雪球式的变化,恰恰证明了环保法治动真格的力量。当地环保部门1月初开出罚单,而涉事企业依然故我、废气照排,累计79天一直在违法生产,按照每天20万元的罚款金额,最终定格在1580万元。数额的确定,完全是依法而行。企业之所以最终撤诉认罚,也是因为自身违法违规在先,尚未拿到生产许可、排污许可,其生产本来就是“非法”进行的。当地环保部门严格执法,不为企业的“反弹”所动,并且在企业缴纳罚款后,还表示罚款并非最终目的,愿意帮助企业进行整改,推动环保设备的升级。这种践行法治、务实理性的态度,值得点赞。

  另一方面,涉事企业对巨额罚单的态度变化也值得反思。先是拒不整改,然后又对簿公堂,后来又自知理亏,不得不低头认罚。从这样一个过程中,不难发现涉事企业一开始并未把环保法规当回事,对环保执法也存在抵触情绪,对巨额处罚并未引起重视,反而存在侥幸心理。实际上,这种对待环保法治的心态和行为,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在一些地方,面对不断加大的环保执法力度,一些企业尚未转变过去的思维方式,不正视自身的违法排污等问题,仍然像过去一样不当回事,有的觉得自己是利税大户有恃无恐,有的认为能够通过关系和人脉来“搞定”。与之相应的是,一些部门和官员并未对污染问题引起足够重视,出于现实利益考量,反而对污染企业明里暗里呵护有加,为之打掩护、留“后门”,无形中加剧了一些企业的排污“任性”,导致了违法者得利、守法者吃亏的破窗效应。

  统计显示,去年全国共出动环境执法人员40.3万人次,检查工业企业3.9万家、施工场地5.4万个,发现环境违法工业企业3395家,各级环保部门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环境违法犯罪案件2080件,是过去10年总和的2倍。可以说,依法治污、从严治理,已经成为环保领域的强劲态势。日前召开的中央深改组会议强调,我国发展已经到了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要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让保护者受益、让损害者受罚。这进一步释放了鲜明的治理信号。

  法治的生命力在于执行,随着新环保法的深入实施,环保违法违规案件数量大幅增加,“巨额罚单”还会不断出现。罚得“肉疼”,一方面彰显了环保法律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将倒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每一次严格执行,都是一次生动的教育。保持零容忍的态度,以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力度,才能有力遏制非法排污的现象,让更多企业抛弃观望、变通、侥幸的心理,真正树立对法治的敬畏,逐渐转入绿色发展的新轨道。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