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沈素芬: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视人才是关键
//www.workercn.cn2015-07-21来源: 荆楚网
分享到:更多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7日下午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听取对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7月19日新华网)

  谈及东北,许多人的第一印象想必是那句“东北熟,天下足”。确实,东北地区的粮食产量解决了全国二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农业规模优势无人可比;另外,东北有着中国最大的陆上油田----大庆油田,最大的钢铁产地----鞍钢,还有全国最优良的煤炭产地——北部黑龙江,经济体量不可谓不大!

  按理说,作为装备制造业和能源原材料大基地,东北完全有能力领先发展装备制造业,并笑傲全国。但为何改革开放37余年后的今天,东北却卡在了发展的半途中?

  上周,有媒体报道了东北地区未富先老、人口加速减少的问题现状。在笔者看来,与其说东北遭遇了“人荒”危机,还不如说是因竞争力削弱而导致了全面陷落。

  首先,从相关调查中很容易了解到,目前东北工业普遍处于大而不强的状态:东北特种钢技术老化,石化产品也因设备、品类、管理等各方面问题逐渐丧失优势,导致产能过剩问题比较突出。

  另一个现实是:2013年,东北三省在全国31个省份的GDP增速排行中全都位于后10名,其中黑龙江位列倒数第三。2014年前三季度,这种情况继续恶化,黑龙江以5.2%的经济增速垫底,辽宁经济增速也继续收窄为6.2%。

  人口数据上,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东北每年净流出的人口约200万人。其中,黑龙江和吉林都处于人口净流出状态。

  笔者近日搜查了大量东北网民对东北“陷落”现象的切身感受,归结起来,大致为以下几点:东北工业结构单一,未形成体系;初级产品占大头,多数产业未实现提档升级,利润微弱;东北人观念保守,创新进取意识不够,几十年来发展方式单一落后;经济不景气,就业机会减少、工资待遇低、物价高企,导致生存成本太高等等。

  产业发展方面的问题已经被事实所印证。而关于东北的生活成本问题,笔者找到一组权威数据:2007年,黑龙江社会平均工资为1615元,而当年广东的社平工资为3349元;2012年,前者的社平工资才达到2843元,但广东已经是5313元。——收入如此之低,也难怪优秀人才、青年人愿意往外省跑!

  邓小平同志有言,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事实确实是:留不住人,就不可能谈东北的振兴。

  眼下,在笔者看来,东北地区决策层和广大群众要做的,恐怕还是从软硬件同时入手,改善地区发展环境,为人口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比如说,依托现有的资源优势,优化经济结构,把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大力发展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发展观念,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更多放在创新上等。

  其实,如果把资源比喻成土,人口就是水。在土之上,水的充沛是经济之树茂盛的有利条件。毫无疑问,作为中国工业原料和重型装备基地,东北振兴有着充实的物质基础。所以,当下,新一轮东北振兴计划能否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推动产业升级、工资增长,从而阻止人口流出,甚至是吸引人口回流,已经成为观察东北未来经济走向的关键。

  人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具有趋利避害的天性。而市场经济同时遵循着“马太效应”的规律:强者恒强,弱者更弱。因此,东北地区要想实现高效振兴,还应该抓紧机遇,转变观念,首先重视起人的需求和价值,给这些市场主体提供好的发展环境,留住人才为自己所用!

  我们期待,不久的将来,东北人口不再“孔雀东南飞”,东北依然是那个丰饶富裕的北国。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