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9月10日,所有媒体都在报道8月CPI数据,腾讯财经的相关报道最后,“竟然”出现了这样一段话:“本文来源:Dreamwriter,腾讯财经开发的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根据算法在第一时间自动生成稿件,瞬时输出分析和研判,一分钟内将重要资讯和解读送达用户。”经查阅网上刊发的有关CPI数据的新闻发现,大多数其他媒体的报道出现在9时32分以后,而腾讯财经的这篇报道时间为9时30分。(9月10日澎湃新闻网)
领先2分钟,也是巨大进步。机器人写稿在国外并不鲜见,在国内则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浏览了一下这篇大作,应该说报道内容比较全面,缺点是没什么侧重点。但这不意味机器人写作没有未来,英特尔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曾提出“摩尔定律”,认为微处理器的性能每隔18个月可提高一倍。想想机器人身上那飞速发展的微处理器技术,我们对机器人记者编辑的前景还有什么好质疑的呢?
机器人时代已势不可挡,从国外到国内,多南方到北方,关于机器人词汇使用频率早已司空见惯。据报道,谷歌公司生产的无人驾驶汽车目前已经行驶了将近两百万英里,期间仅仅出过11次小的事故,并且大多数事故是人为错误导致。有人估计,2016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可达400亿美元,家用智能机器人需求将突破800亿美元。更有甚者对机器人的前景十分乐观,认为未来数年内机器人产业规模可突破万亿美元。
1997年5月11日,由IBM公司生产的“深蓝”超级电脑在国际象棋对弈中击败了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从而开启了人与机器人之间的直面博弈。机器人的英语单词robot来源于robo,原意为奴隶,即人类的仆人。然而,当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并足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凭借自身储存的“经验”轻松战胜大多数人时,那时的人类到底能否有效控制机器人,或者说,机器人或否因为“优”于人类而成为人类的主宰者呢?需要说明的是,现在许多科幻片中的机器人,只是被人们想当然地注入了人性道德力量,当机器人还原为不懂人间善恶的冰冷机器时,我们是否有法应对呢?有一天,我们会不会沦为机器人的仆人呢……如果没有完善的制度与技术安排,这样的结局并非不可能。
2014年5月,剑桥大学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撰文警告:创建一台真正能思考的机器,“有可能是我们历史上最糟糕的错误”。前不久,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曾发生机器人致人死亡事故,而当时这个机器人没有发生技术故障。硅谷企业家马丁·福特在《机器人时代》一书中曾预计,在机器人时代“我们可能会面临一个‘完美风暴’,一种技术失业和环境的影响几乎同时发生的情况,它们能互相强化甚至放大对方”。
既然机器人技术对人类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那么,对机器人技术这一新生事物我们就有必要提前、全面、系统地研究,研判机器人设计制造伦理,甚至建立必要的预警系统。我们不知道未来高度智能的机器人会干什么,但如果我们能够提前研究并建立严格的预警和约束机制,负面风险就有可能大大降低。当然,这需要人类各个层面的无私合作,最终仍取决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毕竟机器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禾刀)
王迎春:把机器人产业作为“上海选择” 2012-07-11 |
李春霞:美欧“再工业化”效果初现 2013-02-19 |
周继坚:应对灾害需要更多“科技支点” 2013-04-25 |
赵 铎:“机器人记者”忙起来 2014-03-26 |
马志刚:把握“机器人革命”新机遇 2014-06-16 |
肖尤丹:机器人需要“守法”吗? 2014-07-21 |
赵国贺:警惕人工智能引发“身份危机” 2015-01-16 |
张田勘:机器人记者来了,记者会失业吗 2015-02-04 |
刘远举:“无人工厂”的机器人不能代替人 2015-05-07 |
雅 婉:让机器人推动珠三角制造业转型 2015-08-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