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胡立彪:有创新 有质量 得生存
//www.workercn.cn2016-01-08来源: 中国质量报
分享到:更多

  1月6日至9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的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上,华为推出其针对美国等海外市场的拳头产品Mate8.据悉,这款手机中国版本在国内上市不到1个月销量就达到100万部。华为把它拿到海外市场基本保持原样,处理器依然是自主研发的麒麟950.这显示出华为对自家技术的自信。而这份自信也表现在价格上:Mate8 3GB+32GB版本售价599欧元(折合人民币4200元),4GB+64GB版本售价699欧元(4900元),比国内还贵。

  这个价位跟苹果iPhone6s很接近,自然让人产生华为这是要跟苹果对着干的猜测。其实不用猜测,按照华为的目标,Mate8在海外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就是要跟苹果手机抢份额。

  甭管谁,在手机领域把苹果当竞争对手,总给人不自量力的感觉。现在华为这么做,是不是野心有点太大了?是。前些年,华为一直视苹果、三星为楷模和对手,自从自己在高端发力,凭借Mate7收获远超预期的成绩,这家在国内手机市场基本上算是坐上头把交椅的企业,如今已经开始放眼全球,有了叫板行业大佬的勇气了。现在搞个发布会,华为消费者业务运营中心CEO余承东基本不再提三星,挂在嘴边的竞争对手只有苹果一家了。

  其实,野心大点也有好处。想都不敢想,怎么敢做呢。何况,华为去年卖出去1亿部手机,这个实力也可作为其野心的底气。当然,要往深里说,支撑华为野心的底气,是比销量更沉实的东西。有人说,现在大的经济环境不景气,手机市场趋于饱和,整体利润摊薄,国产智能手机“中华酷联”格局正在分崩离析,在这种情况下华为要做到一枝独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搞不好也会成为一张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对此,余承东回答:有创新,有质量,就增加了生存的几率。

  有创新,有质量,得生存,这不只是华为的底气之源,也是所有企业市场打拼的根本逻辑。当然,创新和质量,不是挂在嘴上说的,而是需要下功夫、大投入去干的。我们看看华为自主研发的顶级芯片——海思麒麟950.这个不足成年人拇指大小的手机芯片,装进了30亿只晶体管。仅从多线程对比数据看,它凭借4个A72、4个A53大发神威,傲视群雄,领先三星和高通17%.苹果A9虽然单线程彪悍,但无奈只有两个核心,得分自然高不到哪儿去。这个成绩是华为花费巨大心血换来的,这从华为在研发上的投入可以看出。前些天,华为轮值CEO郭平在2016年新年致辞中说,华为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约3900亿元,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用超过销售收入1/4的资金搞研发,在国内这是少见的大手笔。

  从全球范围来看,凡是拥有竞争实力的国际知名大企业,几无例外地都极为重视创新,都舍得在研发上下本。国际权威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汤森路透不久前发布“2015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单,日本以40家高居榜首,美国以35家居于次席。日本企业“创新力”高的秘诀,就是全力投入研发,不惜血本。极为重视产品质量是日本研发部门的一贯风格。日本企业界至今还流传着一句口头禅——“高性能产品会畅销”。大批国人蜂拥到日本抢购马桶盖、电饭煲等产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日本制造通过“创新力”和质量赢利得到了世界性的口碑。

  令人尴尬的是,在上述榜单中看不到一家国内企业的名字。显然,即使像华为这样的中国企业,就创新而言,相比国际领先企业还是有差距的。数据显示,国外企业研发投入一般占到销售收入的10%以上,创新型企业甚至超过30%,而国内企业的这个比例却只有0.2%~0.3%.没有研发当然就得不到技术,没有技术则只好买,买不起就“借”(山寨),借不到就只有用不入流的技术低价竞争。我们看到,国内“不入流”的企业太多,几乎遍布整个行业。行业内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企业对生产技术和产品工艺要求不高,即使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经验,却也没有做大做强的理想,小富即安,不愿意在研发上进行投入。

  这样显然是不行的,对整个中国制造业来说是极为危险的。正基于此,中央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第一位。对于企业来说,在创新上应该怎么办?正如余承东所说,靠情怀不能解决问题,靠营销吹牛也不能当饭吃,要靠扎扎实实的实力说话。在当前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引领下,企业要秉承对质量和创新的追求,不断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打拼出一番新天地。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