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集中突击性放贷做法不可取
常亮
//www.workercn.cn2016-02-18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1月贷款创出历史新高,首要原因是货币政策指导思想决定的。适时适度灵活的货币政策基调,决定了大放水的操作行为,而信贷又是货币政策实施的主渠道。目的在于应对持续下行的宏观经济。在这个货币政策指导思想之下,M2、贷款和社会融资创出新高就顺理成章、预料之中了。

  春节因素也不排除。历年春节期间,为了保支付,保证现金供应,保流动性充足,都是央行货币投放的密集期,也是贷款发放集中期。

  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年初是商业银行贷款投放力度最大的,早投放早收益,是银行的主导思想。还有就是去年底挤压的项目贷款在1月集中投放。

  不过,因素原因再多,1月创出历史罕见新高都是不正常的。况且大部分因素都是历年共性的。

  从1月投放的2.51万亿元结构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07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29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783亿元。住户贷款不到四分之一,其中长期贷款不到5000亿元,说明住房按揭贷款并没有预期多。

  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1.94万亿元,说明77%的贷款都投向了企业。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52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06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占总贷款投放比例42%,说明大型企业仍是贷款的主要投向,而大型商业银行又是投放的主要银行。也折射出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从贷款结构分析,大型企业的中长期贷款是1月份贷款创出新高的最大受益者。而目前流动性状况是,大型企业包括上市公司、国有企业、垄断性企业等并不缺乏资金。银行锦上添花给其贷款,其把贷款资金运用到哪里去,值得思考。不排除流入股市之中。这可能也是本周二股市兴奋大涨的原因之一。

  同时,在目前实体经济和企业普遍经营步履维艰时期,其贷款主动性并不强,对贷款需求也不强烈。银行一厢情愿大肆发放贷款,能否真正成为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很值得怀疑。如果被挪用到股市、高息借贷、或返回到金融体系里倒腾牟利,后果必将是催生金融泡沫风险。后患无穷,风险很大。

  确保贷款进入实体经济,用到企业生产经营上,保证贷款的生产性用途,十分紧迫。绝不能一放了之,只看贷款报表数据。

  另外,1月贷款创新高背后的期限结构错配风险隐现,不容忽视。1月存款增加2.04万亿,贷款增加超过存款,资金运用超过资金来源(向央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借款除外)。1月贷款2.51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高达1.06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占总贷款投放比例42%.而1月居民储蓄存款增加8894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7059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5119亿元。可用于贷款的稳定资金的居民储蓄与贷款总量以及中长期贷款严重不对称。严格地说,企业存款、财政性存款以及拆借和央行借款都适用于流动性运用,而不适宜发放贷款。超负荷发放贷款的结构期限错配风险隐患已经隐现出来。

  所以,必须关注1月贷款创新高背后的隐忧,这种集中突击性放贷的做法不可取,没有持续性。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