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给官员告老还乡再创业点个赞
付尹
//www.workercn.cn2016-03-28来源: 红网
分享到:更多

  3月23日《中国青年报》以《一个退休厅官的创业经》为题,介绍了“21岁走出农村,从政近40年,职务曾至厅级”的范敬超告老还乡建果园的事迹。不独有偶,《成都商报》在3月22日也报道了同属于厅官——原泸州市政协副主席何宗辉退休后成为一名地地道道农民的故事。由四川两名厅官退休回乡创业的事迹,联想到原南昌市市长李豆罗回乡力建一个“像农村”的农村,联想到原云南保山地委书记杨善州退休22年回乡建起一个林场,可以说产生了叠加效应。对官员告老还乡再创业这一现象,在有大量点赞的同时,也有质疑声。

  以范敬超为例,范敬超回乡种柑橘的事被媒体首次曝光后,备受赞誉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质疑——“你的项目资金怎么弄来的?”“肯定在任时又是个贪官。”范敬超在省级部门任职时,涉及水利、农业、林业等多个部门,全与“三农”有关,凭在任时影响与余威,通过关系争取点资金、搞个项目应该不是很难的事情。因为官员在任时的级别、资格、地位等因素,退休后再创业难免会有人说东道西,对项目或资金来源持怀疑态度。不过,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看待官员告老还乡再创业这一现象。

  范敬超回乡创业的目的,是要通过探索现代农业来改变家乡面貌;何宗辉返乡当农民,就是要实地体验国家政策对农民的影响当回“新乡贤”;而李豆罗,要力建一个“像农村”的农村;杨善州就不用多说了,那就是共产党员奋斗终身的一面旗帜。范敬超等回到家乡,凭着他们的经历、经验、能力和行业、专业水平,加上各种资源,引领一方农民脱贫致富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作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以说是奇功一件。从这个角度来说,就应该为官员告老还乡再创业点个赞。再说,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有老人的参与,才能体现“全民”“万众”的特征,既具全方位,又有立体性,还能调动更多老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积极性。

  过去的官员告老还乡叫“衣锦还乡”,有功德圆满、光宗耀祖的炫耀意思。而共产党的官员,回乡再创业,就是信仰所为,理想所在,见证了作为共产党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崇高品质。官员退休回到农村再创业,还有一层更重要的影响。今年全国两会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到当下一个很热的词,叫“新乡贤文化”。这些告老还乡再创业官员,凭着他们的眼界、文化认识,引领村民科学发展,以全新的文化视野协调村民解决各类问题,成为影响农村社会发展的“新乡贤”。

  对于质疑退休官员再创业涉及的引进资金项目问题,只要是用于一方土地发展,用于一方百姓脱贫致富,符合国家脱贫攻坚的各项政策规定,而非私用、家用、挪用,就应该全力支持,而不是忌妒羡慕,甚至泼冷水,无中生有。只要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要有利于一个地区整体发展,就得发挥老干部的余热和他们手上的各种资源,这与当前普遍开展的部门定点帮扶性质没有什么差异和区别。只要监管到位,“钱途”能做到有的放矢,项目和资金就能发挥其最大经济社会效应,造福于广大苍生。

  回乡带领农民脱贫致富也好,当“新乡贤”也罢,还给我们一个启发。为加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力度,各地抽调了大批干部下村当“第一书记”。但我们不要忘了那些有志发挥余热的退休干部,不要忘了那些未到退休年龄但享受待遇赋闲在家还想做点事的“吃空饷干部”,用他们的信念、经验、能力去帮扶一村一社一户,去打造现代农业社会环境,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他们看作人才资源,主动为这部分人才资源创造条件,主动出台各项政策,支持这部分人才返乡、下乡再创业,并为他们的行动正名,相信他们定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起到的不可低估的“精准”作用。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