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中国制造”应成为高品质代名词
长江日报评论员
//www.workercn.cn2016-04-21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6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建设质量强国。质量与品牌,再次成为中国改革发展的一个关键课题,“中国制造”吹响向质量进军的号角。

  对此,各路媒体用了一个更通俗、更接地气的说法:“智能马桶盖质量提升进入国务院文件”。马桶盖、电饭煲等日用品,是近几年中国游客赴日“血拼”的热门商品。这种现象折射了消费者对国内商品质量的不信任,提升“中国制造”整体质量及其声誉,是一个理所当然的选择。

  最近几年,社会各界不断重提“质量兴国”战略。比如曾担任工信部部长的李毅中2014年在一次演讲中认为,由于没有把质量兴国作为基本国策,部分企业在质量上随波逐流、问题很多。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啤酒董事长孙明波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提交议案,要求立法促进质量提升。他认为,质量兴国是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

  今天的中国已非昨日之中国,随着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了对生活品质、品位的追求。随着越来越多的国人走出国门、游历世界,人们有了品质优劣的体验与比较。但一些企业仍然停滞在抄袭、模仿与低价竞争的老套路中,“中国制造”固然质量有了较大提升,但离消费者的要求仍然存在很大距离。

  其实我国早就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质量兴国”战略,把产品质量提升到关系国家兴衰的高度。但人们有一个印象,就是,有一段时期我国对质量强调的少了。其间的弯路值得反思。

  要吃好的、穿好的,可以说是一种永久不变的人性。收入水平低的时候,我们压抑着对高品质生活的欲望。但中国的市场环境持续变化,从一系列现象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消费者的“反叛”:在国内市场,仅以手机消费为例,三星、苹果的强势地位说明国人对品质的高度重视。2015年,1.2亿中国人走出国门,在境外购物消费1.4万亿元人民币,显示某种消费选择。

  面对国际国内现实,“中国制造”必须实现华丽转身,由“廉价货”甚至“地摊货”变成高品质的代名词。现在中国正在致力于经济转型升级,“中国制造”的出路就是由低品质、低附加值转向高品质、高附加值。中国人的生活品位今非昔比,需求变了,企业作为供给侧就应跟上形势。“中国制造”要有引领世界消费潮流的雄心壮志。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