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评论

财经

守住“六保”底线 走出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

子房先生
2020-05-23 13:53:18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应对前所未有的冲击,需要高瞻远瞩的谋划和精准有力的部署。守住“六保”底线,我们有信心、有作为、有目标。无论什么样的风雨,都无法阻挡中国人民奔向美好生活的脚步。

  阳光总在风雨后。美好生活不是温室里的生活,风风雨雨就是生活的本身。

  年轻自信的国家,历经成长的风雨。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延期的2020年全国两会,在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之际召开。中国,正全力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下一阶段政府工作怎么干,世人瞩目。

  “‘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在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的背景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的具体目标,意在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

  应对前所未有的冲击,需要高瞻远瞩的谋划和精准有力的部署。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的“六保”任务,针对的都是当前的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也是直面和克服困难挑战的积极举措。保住了就业、基本民生和市场主体,就有收入,就会拉动消费、扩大市场需求,也就能为渡过难关赢得时间。

  守住“六保”底线,我们有信心。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2019年,面对诸多困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完成全年主要目标任务,GDP接近100万亿元大关、人均GDP跨上1万美元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尽管今年的疫情冲击巨大,但中国经济并没有伤筋动骨。多年积累的产业体系完整,基础设施条件完好,超大市场规模优势明显,尤其是转型升级趋势确立,新动能发展壮大,在此次疫情冲击下逆势成长。

  守住“六保”底线,我们有作为。疫情防控关乎生命,复工复产关乎生计。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六稳”工作、“六保”任务,就业都摆在首位。疫情发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政策出台到落地实施,很多方面体现了“六保”要求,使得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经济社会运行逐步趋于正常。放眼神州大地,重大工程有序推进,工厂车间机声隆隆,田间地头耕作正忙,繁华街市升腾起熟悉的烟火气……截至5月18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和职工复岗率分别达到99.1%和95.4%,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全国中小企业复工率也达到91%。

  守住“六保”底线,我们有目标。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再延长至明年3月底,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对其他困难企业贷款协商延期……今年的经济发展任务,聚焦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未来,还要继续加快创新发展步伐,让新动能成长得更快更好;不断通过深化改革破障除弊,疏通堵点、补上断点,让市场活力充分迸发。只有始终保持改革勇气、增强创新锐气,才能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

  风雨洗礼更坚劲。历史已经证明并且将继续证明,无论什么样的风雨,都无法阻挡中国人民奔向美好生活的脚步。

编辑:柳阳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首先要凝心聚力做好这道“常规题”和“加试题”

    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延期的2020年全国两会,于今天拉开大幕。在此之前,人民网、新华网分别进行了全国两会热词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包括就业在内的民生话题,依然是不变的一道道“必答题”和“常规题”,但就业这道“常规题”在疫情影响下,却有着“加试题”的意味,其影响较以前更大、更紧迫。

  • 中工时评:努力破解“农民工老龄化”带来的建筑业用工荒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农民工监测报告》,我国农民工平均年龄持续走高,已升至40.8岁,50岁以上农民工占比从2015年的17.9%增至2019年的24.6%。与之相对的是30岁以下农民工占比从2015年的32.9%下降到2019年的25.1%。

  • 中工时评:应对“招而不聘”的用工寒冬需做好“两个准备”

    “招而不聘”纸面上招工、“休眠式”生产熬冬、保守性储员、普遍降薪、裁员减负……据最新一期《瞭望》新闻周刊报道:记者在粤、闽、辽、豫、湘等多地调研发现,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各国失业率飙升,我国经济虽然已率先复苏,但由于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多地企业仍面临生产困境,用工意愿和规模下降,求职难度加大。

  • 中工时评:签约何须仪式!

    这两天,《半月谈》的一篇题为《一个项目签3遍,复工复产像表演?》的批评报道,引起媒体广泛关注。

人物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