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稷 下:雷锋月,怀念爱心燃烧的日子
//www.workercn.cn2014-03-07来源: 山西晚报
分享到:更多

    三月,对于国人来说,是一个容易引人怀想的月份,因为它有一个响亮而富有特殊意义的名字——雷锋月。曾记得,那样的日子里,孩子口里唱得最多的歌是“学习雷锋好榜样”;那样的日子里,公交车上让座随处可见;那样的日子里,家里有老人出门不用担心走路摔倒,因为摔倒了一定有人抢着帮助;那样的日子里,扶人者和被扶者眼里都荡漾着善意,心里都涌动着暖流,脸上都满挂着吉祥。

    而今,时过境迁。雷锋月这个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称谓,已鲜再被人提及。对于这个曾经全民爱心燃烧的月份,更富讽刺意味的是,历经种种同类事件的热议和发酵,一个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扶不扶,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出现在了时代和社会的风口浪尖上。

    请让我把这个小得不能再小的问题再具体一下:“当你在某个时刻某个地点遇到一个突然倒地而需要搀扶的人(通常是老弱病残),你到底是扶还是不扶?”于是举国上下展开一场又一场热烈的讨论直至激烈的辩论,从口头到网络,从街头巷尾到各种媒体。时间呢?讨论了好几年。结果呢?至今没有。无奈之下,“扶不扶”的小问题只好被送上了春晚。

    摸摸腰包,我们的幸福感似乎一天比一天增强,可是摸摸心口,我们又分明体会到一些焦虑,并且在一天天增强。幸福感的增强我们很容易理解,物质生活比以前有了大的改善,而且还在改善,还会改善。然而我们焦虑什么呢?是什么让焦虑与日俱增呢?其他的不说,人在三月,就事论事:当经济日渐发展的时候,社会风气日益变差了。拿个体来讲:大家的钱越挣越多,心却变得越来越冷了。

    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同时,公民社会和道德社会建设的不合拍,这样说并不是为了推卸个人责任,恰恰相反,某一类社会现象的恶劣出现,彰显的是社会群体的综合表现:“扶不扶”现象的背后,正说明我们公民公德素养意识的整体缺失,在物质欲望强烈膨胀的时候,我们心里非物质元素的空间被严重挤占了,我们开始想物质比想精神多,想自己比想他人多。绝大多数人都表现出这样一种状态的时候,社会风气就发生质的变化了。

    应该说,社会风气普遍向好的时候,一定是群体中的多数个体行为普遍向好的集中反映,反之亦然。“扶不扶”问题真正的解,还应从每个公民的自身上找。大家回答肯定的时候,正确答案自然因应而生,大家仍然莫衷一是的时候,社会的困惑一定仍然还在。长期存在的话,“扶不扶”就不只是“扶不起”的小问题,而将变成谁也“倒不起”的大问题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