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昨天是第102个国际护士节,中国护士的执业状况引发舆论集中关切。据报道,1978年原卫生部出台规定,医疗机构病床与护士的配备比例不得低于1:0.4,2008年国务院出台的《护士条例》再次明确这一标准,但时至今日,这仍然只是一个难以落实的“参考标准”。
36年前规定“床护比”不得低于1:0.4之时,这个比例并非多么超前的指标。当时的考虑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该标准很快就能落实到位,孰料“床护比”至今仍未达标,不能不说是一个沉重的尴尬。一方面,医院“一床难求”矛盾日渐突出,社会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不少一线护士脱下“燕尾帽”或表现出较强离职倾向,护士成为离职高发人群。两方面趋势作用之下,“床护比”不但难以迅速提高,反而面临持续降低的危险。
一线护士离职倾向加重,医院护理资源短缺矛盾加剧,后果令人担忧,表现在医患关系(包括护患关系)上,其负面影响尤为突出。各地发生的伤医案件中,护士往往也成为直接受害者,这种状况若继续恶化下去,医患关系必将受到更严重伤害。
医院护理资源流失有增无减,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工作压力大,与正常收入不匹配;二是职称晋升和职业发展通道狭窄,绝大多数护士终身都只能是普通护士;三是受传统观念影响,社会对护理工作尊重不够,加之医患关系紧张,护士执业环境欠佳。但客观而言,这些情况在医生群体中也不同程度存在,只是由于医疗系统有重“医”轻“护”倾向,有时护士比医生压力更大、晋升更难、委屈更多。
故此,缓解医院护理资源短缺的矛盾,需要通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以解决。首先要加大公共财政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并实行医药分开、提高医疗服务价格等措施,为公立医院良性运行和医护人员获得体面薪酬待遇,提供充分的经费保障。在此基础上,还须完善护理专业人才教育培养机制,使公立医院能及时补充护理资源;改革职务任用和职称评定机制,拓宽护理人员行政职务通道和专业技术职务通道。
缓解医护资源短缺矛盾,争取“床护比”早日达标,还应在放宽社会办医准入、放开民营医院价格、做大医疗服务“蛋糕”上做文章。医改的一个基本方向是,公立医院立足于提供公益性医疗服务,非公益性医疗服务(包括一些高端、个性化医疗服务)主要由民营医院承担。随着民营医院逐渐发展壮大,实力不断增强,对护理人员包括高端护理人员的需求必然大量增加,并能为其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值得期待的职业成长环境。
“床护比”不达标是对医改的尖锐拷问。大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放手发展民营医院等医改措施,“床护比”达到较高标准将无需再等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