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底东娜:一个民心工程缘何遭遇“习惯性质疑”
//www.workercn.cn2014-05-13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更多

    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只要哪里有垃圾处理项目,哪里就会有民众反对。谁都希望“垃圾围城”现象得到解决,但谁都不愿意将垃圾处理项目建在自家周围。明明是民心工程、惠民工程,为啥频频遭遇“习惯性质疑”?

    一问:为何垃圾处理厂建到哪里,社会矛盾就聚集到哪里?

    此次杭州“5·10”事件绝非偶然,近几年,全国各地,但凡哪里要建立垃圾场,无论是填埋场,还是焚烧厂,都会引起附近居民的强烈反对,反对的理由最主要是担心污染问题。最直接最激烈的反应,就是聚集抗议反对,引发群体性事件。哪里有项目,哪里就反对,似乎已成惯性,为啥频频成为矛盾焦点、燃点?在回应公众疑问的时候,很多地方政府做的是不到位的。事前有没有全面公开项目详情?是否组织过有群众参与的听证会?当政府与群众间信息“沟通”不畅,群众只能以“小道”消息获得知情权的时候,必然会产生矛盾。

    二问:为何民心工程民众如此不领情?

    毋庸置疑,建立垃圾处理项目,解决日益凸显的“垃圾围城”难题,是民心工程、惠民工程,缘何得不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从公众角度看待此问题,“避邻效应”是反对项目的主要考虑,都希望垃圾得到科学有效的处理,但都不希望垃圾厂建在自家门口。导致的结果是,政府的“民心工程”从民心出发,却没有抵达民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地方政府的相关工作需要做得更细致、更直抵民心。比如做好对垃圾处理项目的宣传工作,甚至邀请群众参观已经建好的垃圾处理厂等。恐惧往往是源于无知,只有近距离的让百姓与垃圾处理工程接触,才能消除他们对污染的担忧,才能理解政府的良苦用心。

    三问,政府怎样才能改变以往“决策高高在上”的惯性思维,做到依法、公开行政?

    “5·10”事件后,杭州市政府保证,项目在没有履行完法定程序和征得大家理解支持的情况下,一定不开工。在民众表达了激烈反对、封堵道路后,这样的承诺似乎晚了一步。项目本身没有问题,但项目的决策过程却出了问题。先决策后告知的行政惯性思维已经无法适应现今民众在涉及到公共利益事件上强烈参与、强烈要求公开透明的诉求。在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政府如何改变“决策高高在上”的惯性思维,从与民众的对立到得到民众的支持,体现了政府的施政智慧。做到依法行政、公开行政,既是民众对政府的期望与诉求,也是政府未来的施政基础。在涉及公共利益事件上,坚持民主决策机制绝不能走过场、做样子。是否做好了调查研究?是否倾听了社情民意?是否在重大事项上做到了社会公示和听证?只有回答好这些问题,才能避免类似“5·10”事件的重演。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