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杜 晓:应对键盘侠靠道德如擀面杖吹火
//www.workercn.cn2014-06-10来源: 法制日报
分享到:更多

  某些时候,对于道德制高点的势在必得导致罔顾或者扭曲事实,乃至炮制出与法律不尽相符的论证逻辑

  这起震惊全国的血案,以惊愕、反思、自责、恐惧、委屈等多种情感方式,渗透进招远人的生活。一夜间,仿佛每个人都成了当事人(6月9日《北京青年报》)。

  血案之后的招远,哀伤之后更多的是愧疚,仿佛整个城市一夜之间陷入道德洼地,面临危机公关。人们纷纷自发去祭奠死于众目睽睽之下的吴女士,在某种程度上,也在悄然宣泄着自己内心深处的自责与无力。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对于招远人来说,令人震惊的血案可能在一段时期之内都会成为需要背负的十字架。但令招远人倍感沉重的,不只是5月28日晚上那段血色弥漫的记忆,还有时时出没于网络的键盘侠。

  键盘侠顾名思义,以键盘为利器行侠仗义、行走江湖。键盘侠最大的特点可以总结为键盘在手走遍天下无敌手,键盘离手充耳不闻抱头走。招远血案后,一幅网友漫画被大量转发:老太太摔倒在地,“键盘侠”听着歌飘过;小偷伸手行窃,“键盘侠”扭头当作没看见;小混混以多欺少,“键盘侠”闭着眼不闻不问。一回到家,打开电脑,“键盘侠”立马变得像另一个人,义愤填膺地敲下评论:“现场的都是孬种!还有男人吗?鄙视!”

  很难说键盘侠这一形象的描述有其具体所指,这是对当前网络社会特征和价值追求某些负面倾向符号般的高度概括。创作那幅漫画的网友以及其他许多人,或许没有谁真的和键盘侠交过手,但都能时时刻刻感觉到键盘侠的存在。尤其是在一些争议事件所引发的舆论漩涡中,网络上总会有人站出来大声宣称他或者他们代表善,进而可以随意谴责他们所划定的不善,或者企图惩治他们所断言的恶,当然仅限于通过键盘的方式。

  键盘侠这一概念本身所具有的反讽效果,就对很多网络论战所表现出的特点写下很好注脚:论战各方都迫不及待试图抢占道德高地,以便更好地挥舞道德大棒打压对方;某些时候,对于道德制高点的势在必得导致罔顾或者扭曲事实,乃至炮制出与法律不尽相符的论证逻辑。

  因此,键盘侠可以说不是一个群体,而是一种思潮和现象。键盘侠出现的原因十分复杂,但有两点值得引起重视:

  首先是网络价值伦理的混乱,这一问题从互联网问世至今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在网络上入戏太深,但又不知道用什么方式找到存在感。穿行于一个符码化的世界里,时常纠结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于是一些突破常规的表现方式应运而生,比如黑客攻击、网络造谣,同样也包括键盘侠。  其次是网络规则意识的缺失,这是互联网带给传统社会最大的挑战之一。在技术冲击下,原有维系规则的各种措施在网络失效,从而使得违反规则的话语和现象不断涌现。键盘侠之所以为“侠”未尝不包含着几分“侠以武犯禁”的意味,成为被曲解的古代游侠精神在互联网时代山寨般呈现。

  键盘侠挟道德之势凌人,但就其客观效果而言,由于初始动机局限性往往既无法惩恶亦无法扬善。血案之后的招远就充分说明这一点,陡然让那些善良的人们不安而于事无补。但是,如果我们今天再度把键盘侠放到道德审判台上冷嘲热讽、口诛笔伐一番甚至互相对骂,那么就是在用一个错误纠正另一个错误。在依法治网、依法管网已经成为更高层面、更广范围共识的今天,应该通过不断深化和完善网络法治建设,建构积极向上、深入人心的网络价值追求和规则意识,形成包容理性、有责任有担当的网络舆论空间,做到这些,键盘侠自然就没了市场并渐渐销声匿迹。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