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宋 华:垃圾分类 关键是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
//www.workercn.cn2014-06-13来源: 郑州日报
分享到:更多

  据《人民日报》报道,2000年6月,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广州、深圳、厦门被确定为全国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14年过去了,似乎效果并不明显,垃圾分类为什么这么难?

  在一些垃圾管理较好的地区,大部分垃圾会得到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等无害化处理,而更多地方的垃圾则常常被简易堆放或填埋。从国内外各城市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方法来看,大致都是根据垃圾的成分构成、产生量,结合本地垃圾的资源利用和处理方式来进行分类。

  而我国垃圾分类目前面临本土化难题。一是多年的生活习惯难改变,居民的自主性还比较低,督导和不督导效果差异明显。二是厨余垃圾处理是道中国特色的垃圾难题。中国菜中汤汤水水的厨余垃圾占垃圾总量的2/3。厨余垃圾经生化处理可以产生能循环利用的沼气,需要居民家庭把垃圾分干湿两类,但就连开展相对好的广州,即便只分出湿垃圾,准确投放率也仅有30%左右。三是废品回收作为垃圾分类的重要环节,一直没有被重视。目前可回收物的价格较低,常常不能马上处理、无处存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积极性,加之干湿分类没有做好,被弃置的垃圾当中有很多可利用的资源被湿垃圾污染了,无形中大大增加了人工分类分拣的成本。

  垃圾分类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难题,源头也就是居民家庭如果做不好,后面的难题就成倍地增加。比如说,只有少数人将垃圾分类、正确投放,一些不同标志的垃圾运输车会出现空载现象,浪费人力和汽油,久而久之,收集垃圾的环卫工人又不得不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箱垃圾混倒进运输车,而这又不足以成为居民家庭垃圾分类的永动力,于是便陷入了恶性循环,演变为城市管理者的“两难”。

  十几年的垃圾分类难题,必须找到突破口。关键突破口有两个:一是垃圾分类管理和处理的科学完善问题。既要学习国外经验,又要结合我国国情,垃圾需要分类,管理和处理同样需要分类和细化,否则这项工作总是得不到实质性推进。同时,加大政府投入。近年来,政府加大城市建设投入的同时,对市容环境设施的投入却没有跟上。2012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显示,全国市容环境行业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城市市政公用建设的2%,在2006年,这个比重是3%。二是靠宣传和制度涵养居民垃圾分类的习惯和理念,以正向激励为主。如果居民在垃圾分类的整个过程中完成的顺利、便利,又有奖励,相信很多人还是乐意为之的。还有一点不可忽视,就是从娃娃抓起,很多先进的文明习惯孩子是可以反哺和影响家长的。

  俗话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像垃圾分类这种难题还是要想办法来解决,关键是有没有决心,用好的办法来引导人们改变乱扔垃圾的习惯,改变了,后面的一切都好办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