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6日,北京市发改委公布第二批关于地铁公交票制票价的市民意见,意见数量超过百条,大部分意见认为现行票价较低,没有发挥最大效率,同意适当上调公交地铁票价(7月7日《京华时报》)。
按照此前的“听证”惯例,所谓价格“调整”无一不是“涨价”的代名词,不过,面对北京此次就地铁“价格调整”的征求意见,民众并无“逢‘涨’必反”的一边倒质疑,而是给予了充分的包容与理解。多数市民对“现行票价较低”,同意“适当上调公交地铁票价”的意见表达,折射出一种客观、理性的思维认知。
按照常理,无论基于怎样有理有据的因素考量,地铁“涨价”终归要增加老百姓的消费支出,无论是就趋利避害的人性本能而论,还是从对既得利益的惯常思维出发,“反对”声音似乎当在情理之中。但北京市民此次并未站在纯粹“自私自利”的角度思考问题,而是从着眼大局、理解困难、权衡利弊、统筹考量的角度,直面现实、理性对待、客观发声,值得称道与弘扬。
也许,民众展现出的理解支持,与政府主动采取的集思广益、开门纳谏开放态度不无关联。与先通过座谈、调研、委托调查和专业机构研究等多种方式形成基本方案,然后再公开征求民众意见的价格政策制定惯例不同,此次价格调整并未框定具体方案,而是直接向社会公开相关消息、征集意见建议,这破除了先入为主的思维限制,有助于民众在更广阔空间思考问题、自由表达意见。而官方坦诚地信息披露,也得到了民众的理解与认可。比如,财政补贴压力过大且持续增加,地铁票价远低于同等水平的其他城市,低票价带来的大量非刚需出行,不仅造成地面公交资源浪费,也难以缓解地铁过度拥挤的现实压力,等等。正是这种以诚相待的彼此信任,才形成了官民沟通、相互理解的良性互动和基本共识。
此次征询意见的最大看点,并非只是社会对“微涨地铁票价”认知趋同,而是民众展现出的跳出“价格”议“机制”的立意高远。网民们并未拘泥于“我为公共交通价格改革建言献策”的官方命题,而是着眼于科学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统筹谋划大交通格局,提高公共交通工具的综合利用效率,提升以人为本、便民利民的服务质量等重大课题。
价格作为反映市场规律的调节杠杆,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作用不言而喻。民众并非简单地反对涨价,而是要充分考量各方面的成本压力,并让民众的付出与其生活负担能力及享受到的服务质量相匹配。期待北京市“我为公共交通价格改革建言献策”的征求意见活动,能够成为政府倾听民声、汇集民智、改革积弊、惠及民众绿色出行的平台与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