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话语权是政协委员的一项重要民主权利。无论是两会还是其他场合,来自政协委员的许多真知灼见总能吸引眼球,收获掌声。而有一些政协委员的声音虽也能“吸引眼球”,但收获的却不是掌声,而是嘘声,这些声音就是被一些媒体和网友所“冠名”的“雷人之语”。每年两会,总有一些令人大跌眼镜、哭笑不得的“雷人之语”出来“抢镜”。有些网友甚至开玩笑说,之所以关注两会就是想听听今年又有哪些新的“雷人之语”!
细细梳理曾经被媒体曝光的“雷人之语”,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脱离国情,脱离现实,缺乏常识,挑战共识,没有任何可操作性,公众“接受不了”。许多观点如果私下交流未尝不可,如果登上两会这个大雅之堂,甚至成为正式的提案或者建议,公众当然不买账。
“雷人之语”的出现,原因很多,最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接地气”不够,与现实脱节。
具体到政协委员,一般都由各方面的代表人士兼任。由于本职工作繁忙,有的政协委员并不能做到深入一线抓调研。经常有这样的情形,直到大会召开,有的政协委员还没有提出有针对性的提案。尽管没有数量上的“硬性指标”,但为了“填补空白”,于是开始“临阵磨枪”:或在会议召开前后展开“紧张调研”,或坐在屋里“合理想象”,闭门造车。有的政协委员考虑问题时并没有立足中国国情,从社会和公众所能接受的角度出发,而是习惯于超越现有社会发展阶段,照抄照搬国外做法。当然,也有极个别政协委员为追求“轰动”效应而人为制造一些话题,“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各式各样的与现实脱节,才产生千奇百怪的“雷人之语”。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信息社会更是如此。调查是否深入决定了建言质量高低。无论是否愿意,今天,政协委员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民意代表”,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政协委员对自己的角色和责任要有科学认识。只有善于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并从可操作性角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建言,让建言成为推动党委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这样的建言才能收获掌声。反之,如果不考虑群众感受和现实条件,不经调查就“大胆”发声或者为了“吸引眼球”而人为制造噱头,这样的建言不仅无助于党委政府工作,而且将引来群众的嘘声。
当然,也不要把“雷人之语”视为洪水猛兽。既然给予政协委员话语权,就应该允许不同观点的交锋。只有在充分开放和自由的环境中,真理才能越辩越明。从这个意义上讲,“雷人之语”的出现,也是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见证。但是,我们还是希望体现“务实之言和睿智之策”的好声音越来越多,“不食人间烟火”的“雷人之语”越来越少。这样,可以让我们在有限的两会时间内达成最大的共识,让其成为广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舞台,而不是个别人自我表演分散会议主题的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