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米:关注行善者的困境
//www.workercn.cn2014-07-21来源: 人民日报分享到: | 更多 |
有针对性地帮行善者解决困难,是对善举最大的褒奖
环卫工人刘小军和姚文菊夫妇,救助了北师大法学教授李希慧。为表彰善举,北师大奖励其5万元。起初,他们推辞了,理由也简单,自己做的事情很平常,还是把钱留给教授治病吧。
这些信息,大家都知道了。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刘小军和姚文菊是在怎样的家庭现实下,推辞这笔奖金的。
一年收入不过5万元,即将退休却很可能无法领取养老金,儿子不能在北京高考又被老家的高中挡在门外。应该说,这笔奖金对于这个在京漂泊十几年,面临种种困境的家庭而言,算得上雪中送炭。
即便如此,刘小军和姚文菊还是想推辞,话语充满谦虚:这只是一件小事。顶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刘小军夫妇仍旧愿意坚持最质朴的道理,遵从最自然的想法。
然而,救人者的困境,不应该被忽略。大多数媒体在报道中仅仅是不厌其烦地重复他们施救教授的过程,让这对年过半百、每天高强度工作的夫妇,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着相同的救人细节。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的善举成为供媒体过度消费的“新闻资源”。很少有人愿意坐下来听听他们背负的生活重担,哪怕设身处地地问一句:你们过得好吗?
好人应该有好报。所谓好报,不仅仅是捧上一束鲜花、送上一纸支票,将其骤然置于聚光灯下,而等到有新的好人出现时,就立即将他们冷落一边。好人不是同质化的标签,而应该被还原成实实在在的个人。行善者解除了他人的困境,而他们自身的困境同样需要关注,他们的内心同样需要关照。
因此,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在对待好人和善举时,应该杜绝快餐式消费的心理。制度设计上也应对见义勇为者进行适当鼓励。
我们不提倡为奖励救人,但要重视制度的引导作用,让行善者得到荣誉,免除忧患。社会各界不妨有针对性地帮其解决解决困难,这是对善举最大的褒奖,也是对社会最好的示范。
编辑:曹茂竹